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国家发改委发文——

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加强档案管理

本报记者 林水静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20日   第 10 版)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落实节能法规政策标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支撑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通知》提出,到2024年底,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到2025年底,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

  据了解,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是指对能源消费量较大、节能工作重点关注的单位开展能源消耗情况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全面评估和分析。当前为何要紧抓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档案?工作有何难点?各地区为达成目标又该如何建设落实?

  ■ 节能降碳“有法可依”

  “能效诊断的目的是通过全面了解用能单位生产经营和能源消费基本情况,以及在能效诊断期的装置或生产线能效水平指标和主要设备能效水平指标,综合分析能效提升潜力,进而制定出合理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效水平,促进用能单位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事实上,此前国家层面就已对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进行过多次推进。例如,2017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相关工作;2018年,七部委联合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对高耗能行业的重点用能单位,结合其能耗指标等情况分别实行差别电价和阶梯电价政策。此次《通知》提出“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摸排重点领域和行业能效水平、摸排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形成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四项重点任务,这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的又一重要政策文件。

  山东碳管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延军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此次的任务,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和节能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政府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各单位的能源消费、节能等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节能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能源利用及能源管理水平,通过建立节能管理档案,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能源消耗情况,发现能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张军涛认为,《通知》中明确的四项重点任务作为推进落实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的有力举措,对于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更为标准化、规范化,节能降碳工作结合节能监察将“有法可依”。

  ■ 数据信息准确是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了具体工作时限。要求2024年8月底前,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并完成相应单位及其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摸排。2024年12月底前,各地区建立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并完成相应单位及其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摸排。各地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按年度实行动态更新。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中包括的内容,除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外,还包括其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绿电绿证交易、主要产品及生产线、主要用能设备、能源管理措施、节能改造计划、能源管理人员等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和翔实。”田延军坦言,“不过,落实此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又高效地摸清这些信息,尤其是对重点领域和行业能效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以及后续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进。在实际摸排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重点用能单位本身专业性不足、节能降碳理念欠缺、数据量庞大杂乱等影响,导致主管部门无法准确又高效地对获取的信息作出判断,无法判断哪些数据和信息更为真实、准确。”

  “不过,《通知》也给出一系列参考路径。比如,《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等标准及政策要求。相信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政府部门也必将协调配合,共同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落实落地。在各方配合之下,这些难点工作都能够井井有条进行,最后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张军涛表示。

  ■ 诊断与改造并举

  《通知》指出,在实施上要严格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依法依规实施节能监察执法、因地制宜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诊断服务、强化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运行。接下来,各地区为达成目标该如何建设落实?

  “重点用能单位作为节能降碳工作的主力军应做到‘有法必依’,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完成诊断工作,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落实社会责任。”张军涛认为,在加强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和节能改造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的同时,各地区应建立能效诊断机制,明确诊断的对象、内容、方法和周期,还可遴选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企业认可度好的节能诊断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针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专项诊断,针对其能源消费量较大的特点,评估用能系统和关键设备能效水平、实际运行情况等,提出针对性的节能措施。“此外,为提高企业进行能效诊断的积极性,各地区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可对实施节能改造的用能单位给予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各地区也可以建立能效诊断和节能改造的信息共享平台,收集和发布相关政策、技术、案例等信息,促进信息交流和合作。”

  田延军则建议,要优先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重点用能单位应优先采用《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以及地方发布的相关目录中的节能技术、生产工艺和用能设备,主动淘汰落后的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并继续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投入,重点用能单位应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节能技术研发、节能技术改造、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节能技术培训等。“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