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汽车央企打响新能源“突围战”

■本报记者 姚美娇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3 版)

  “双碳”目标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如火如荼,大批企业乘势而上,众多汽车央企加码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

  但与民营企业相比,目前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4.04万辆、52.37万辆和48.09万辆。

  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仍有较大空间,未来在相关部门鼓励支持下,有望在这一战略性新兴领域进一步突破。

  ■ 考核政策提振信心

  “在传统汽车产业,汽车央企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船大转向难,新能源转型不仅涉及研发,还涉及设备更新和人才转岗等,成本远超想象。因此,没有转型负担的新势力造车企业和新能源造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销售等领域暂时领先于汽车央企,也就成了客观事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作为汽车央企,全速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分迫切。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曾多次明确,央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存在发展不够快、渗透率低于行业等问题,同时提出,要对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三家汽车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实施单独考核,以企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占有率、未来发展为主要评价指标,鼓励央企摆脱传统利润考核束缚。

  业内普遍认为,国务院国资委考核政策的出台,将极大提振央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为促进汽车央企向新能源汽车层面加速转型,同时考虑其现实处境,对其新能源汽车发展单独考核,将促使汽车央企将新能源汽车业务从千头万绪的多重业务中剥离出来,以突出要领位置,加快转型。”章弘表示。

  “车企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普遍亏损,因此利润考核不利于央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国务院国资委会此次将考核重点放在市占率、产销量上,可以让央企卸下包袱,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新能源汽车业务。”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 多维度深化新能源转型

  单独考核的声音发出后,企业积极回应。

  岚图汽车CEO卢放公开表示:“作为东风公司打造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单独考核政策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让我们更加坚定战略定力和发展信心,有利于放开手脚,激发创新活力,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事实上,汽车央企一直在加大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力度。数据显示,2023年,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以及长安汽车完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直接投资近360亿元。与此同时,汽车央企也在持续扩展“朋友圈”,例如长安汽车积极与华为、宁德时代、蔚来等头部企业合作,多维度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长安汽车的探索关键在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华为在智能化系统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宁德时代在动力智能领域具备领先优势,而长安汽车在车体和机械性能领域有传统优势。三者强强联合,造就了阿维塔等新锐品牌,为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在章弘看来,一些新势力造车企业与传统造车企业、合资车企合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能够缩短、减少各自短板,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纪雪洪表示,央企通过合资、收购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是一条可行路径,有助于加快行业资源整合,加快转型步伐。“当然,从根本上讲,汽车央企转型还是要依靠自身,不能完全依赖‘朋友圈’,要进一步激发经营者积极性,利用好央企本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

  ■ 协调“油电”发展节奏

  当前,三大汽车央企积极应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挑战,加大新能源领域探索力度。但也有观点认为,对车企而言,发展新能源固然重要,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汽车市场,做到可持续发展更重要。在此背景下,汽车央企如何协调好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发展关系?

  “目前,新能源汽车虽然发展迅猛,但燃油车依然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章弘分析称,“汽车央企需要脚踏实地,根据市场需求,稳健务实发展新能源汽车。”

  纪雪洪认为,未来汽车央企应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主,逐步将燃油车资源调配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道上。“汽车央企可以更多将燃油车业务看作‘现金奶牛’,而不是重点发展领域。另外,汽车央企的商用车业务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商用车新能源转型可能晚于乘用车,但从增量及未来发展潜力上看,也会逐步以电动为主。”

  “汽车央企转型可谓一次脱胎换骨。在保留已有制造优势的同时,产品供应体系、市场销售、渠道管理、用户运维都要融入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新时代。同时,不局限于国内市场,积极走向海外,多渠道加速新能源转型。”纪雪洪进一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