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政策赋能,矿山智能化从“有”到“优”

■本报实习记者 杨沐岩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2 版)

  日前,国家矿山安监局、应急管理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6年,建立完整的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推进矿山数据融合互通,实现环境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重大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到2030年,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实现矿山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应用,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矿山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稳步推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逐步推广。但业内人士也指出,煤矿井下环境错综复杂,智能化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对此,《意见》提出要提升有关智能化设备的可靠性、易用性,并鼓励企业构建矿山智能化常态化运行新模式。

  ● 走在工业行业第一方阵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此前召开的全国矿山智能化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已基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从有到优、从优到强,还需要全行业上下同心、接续奋斗。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了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个增加到1600个左右;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30%左右的增长态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在5G应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走在工业行业第一方阵。

  《意见》提出,到2026年,建立完整的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推进矿山数据融合互通,实现环境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重大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不低于80%,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全国矿山井下人员减少10%以上,打造一批单班作业人员不超50人的智能化矿山。到2030年,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实现矿山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应用,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矿山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 一个小问题就会让生产停摆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山西的某些薄煤层矿,自动化技术的推广解放了劳动力,矿下工作面机头机尾只需要一个人,全部实现自动跟机。但现在智能化跟机最大的难点是放顶煤工艺,该工艺主要用于厚度为6—12米的缓斜厚煤层开采。

  “放顶煤工作面自动放煤动作是极大难点,因为现在没有合适的煤岩识别技术。”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斜沟矿机电助理工程师王成福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自动放煤按照时间顺序操作,这要么导致太多石头被放到后溜内,致使运输机、转载机、破碎机卡链停车,要么放不干净,造成煤炭大量浪费。

  部分煤矿工作人员也表示,有些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虽传感器、控制器和显示器俱全,并对外宣称实现了作业人员减少,但实际上只是把综采班组的部分工人划归到了其他班组。

  王成福表示,智能设备若能用得好,生产效率必然显著提高,但井下条件错综复杂,一个小问题就会让生产停摆。

  “王成福进一步指出,按照不同的智能化建设规划,井下配备大量传感器、控制器和警报器,一旦这些设备的线缆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中断,整个系统就可能面临局部甚至全部瘫痪。

  ● 常态运行需可靠易用

  针对煤矿不敢放心使用智能化设备的问题,《意见》提出,要提升设备的可靠性、易用性。优化智能装备人机工程设计,建立智能装备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可靠性测试和检验平台。同时,加强矿用装备基础原材料、元器件研究,优化装备制造工艺,着力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精准度,提升智能装备在复杂恶劣环境中的稳定性、适用性和运维便捷性,积极推广高可靠采、掘(剥)、装、运装备,保障智能装备、信息网络、控制系统的长周期高可靠运行。推动适便智能装备和软件研发应用,实现界面人性化、操作便捷化、运维简单化。

  《意见》同时提出,加快推广应用煤矿智能快掘成套装备,加快智能采煤工作面技术装备升级。鼓励企业通过管理理念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构建矿山智能化常态化运行新模式,组建高水平智能化运维团队,保障智能化系统和装备常态化运行。

  今年1月,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的5个智能工作面在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中获评特等奖。《中国能源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了解到,5个获奖工作面中,哈拉沟煤矿22523工作面应用5G无线技术、大采高沿空留巷三角煤区域机群协同控制、远程可视化采煤等34项智能化前沿技术装备。榆家梁煤矿43305-2综采工作面可实现生产期间工作面内无人作业,做到连续工业应用超过8个月,同时相比传统模式,采煤效率提升超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