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企业风采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明晰“光储端信”融合发展路径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卢奇秀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06日   第 12 版)

  “光储端信涉及能源电子、光伏、储能、互联网、AI大数据等多个领域,还涉及技术标准、检测认证、产品研发制造、施工建设等多个方面,其广泛推广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在近日召开的2024中国光储端信协同发展大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郑宏宇指出,明晰“光储端信”融合发展的路径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全球碳中和及能源转型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呈现出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低碳化、生产消费信息化的趋势,信息流和能量流、瓦特和比特加快融合创新,引发新能源相关领域投资热潮。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需求融合不断深化,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标识,并催生以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产品、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统称光储端信)为主要领域的能源电子产业。

  2023年12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定调能源电子既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能源生产、存储和利用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同时明确,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金磊介绍,十年来,光伏成本下降超过80%,未来价格还将继续下行。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发展新能源不做储能,是无源之水,做储能没有新能源,就是无的放矢,两者相互依存。能源电力产业终端非常广泛,关键信息技术穿插其中,能源生产和消费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运用,生产制造、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调度可能就无法实现。

  近年来,能源电子产业(光储端信)几大板块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金磊表示,我国能源电子产业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完整的产业布局、强大的先发优势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与此同时,能源电子产业各领域都具有技术属性强、升级迭代快、竞争强度大的特点,发展变数较多,面对挑战巨大,行业必须牢牢抓住工业革命、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带来的重大发展契机,加快实现产业健康稳定和高质量的发展,促进能源电力产业链全链协同升级。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郑宏宇指出,光储端信产业呈现协同、融合发展的趋势,能源电子与光储融合在提升新型储能系统数智化和安全性的同时,为能源系统将接入越来越多的高级“插件”,将信息流和能源流充分融合形成一个能源云“操作系统”,联接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促进源、网、荷、储、人等各能源参与方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互联网式的双向交互,最终形成产业协同共建共赢的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郑宏宇进一步表示,“光储端信”将在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局部地区电力能源供应保障、系统安全支撑、促进分布式新能源消纳、个性化用能服务、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光储将深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并日益体现出重要价值。

  郑宏宇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情况和实际需求,建立涵盖能源电子、光伏、储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智能运营策略、能源调度、微电网管理、API集成、智能算法分析、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电厂交易等功能的跨行业工作协同机制,并在“双碳”目标、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光储端信技术的成熟度和商业模式,形成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光储端信协同发展目标与工作路径。与此同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点推进“光储端信”协同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加强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标准衔接,建立产品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推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为满足“光储端信”规模化应用要求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