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天山深处追梦 勇攀电网高峰

——记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副总工程师穆峰磊

■滚艳 袁政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06日   第 08 版)

  图为穆峰磊(左一)与项目前期专责研究图纸。

  “又有一拨施工作业人员进场了,这两天突然降温加上大风,叮嘱所有驻点做好保暖和安全隐患排查。”得知新进场一拨施工人员,穆峰磊当即拨通了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技术专责褚忠凯的电话。

  今年45岁的穆峰磊,是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也是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的业主项目常务副经理。该工程目前正在开展基础浇筑作业,预计5月上旬进入铁塔组立阶段。

  该工程新疆段有316公里线路位于新疆九大风区之一的三塘湖—淖毛湖风区,一年8级以上大风达116天,局部地段阵风能达12级以上,工程施工沿途90%都在风区内,工程建设充满挑战。

  这次挑战只是穆峰磊建管生涯中极为平常的一次。24年来,他迎难而上,一次次攀上电网建设的高峰,参与建设管理的工程让新疆电网从500千伏升级到±1100,让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超特高压电网、电压等级最高的送端省区。2018年,他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今年,他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新疆超特高压电网如今的成就,是大家一起奋斗得来的,这个荣誉更应该是大家的。”穆峰磊说。

  ● 迎难而上的先行者

  在电网建设领域,电压等级越高,建设难度越大,挑战性也就越强。历经10年磨砺,2012年穆峰磊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首个特高压工程,也是新疆的首条工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该工程是国家实施“疆电外送”战略,西北地区大型火、风、光电力打捆送出的首个特高压工程,起于哈密天山换流站,止于河南郑州中州换流站,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六省(自治区),全长2192千米,于2012年7月开工建设。作为工程现场管理专责,穆峰磊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第一次参加特高压工程建设,多年来虽然积累了很多超高压建设管理经验,但工程建设技术仍然面临很大挑战。”穆峰磊回忆。

  哈密段作为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第一段,全程165.553公里,由于传输功率大,工程首次使用6分裂1000平方毫米的大截面导线,相比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6分裂400平方毫米截面的导线,这种导线更粗更重,也给导线展放作业增加了难度。

  作业中,团队根据现场地形、张牵场选址,工程最大放线段长度8947米,单根导线的重量达27.9吨,但如何安全把这么长、这么重的导线安全展放出去,是业主项目部面临的最大问题?经过数次计算论证,穆峰磊和同事们最终采用“1牵4+1牵2”同时展放六根子导线的张力放线施工方案,完成了工程放线作业,顺利实现全线贯通。

  ● 电网建设的实干者

  2016年,新疆超特高压电网建设再攀高峰,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开工建设。

  作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四最”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工程建成后,将推动新疆能源基地的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打捆外送,保障华东地区电力可靠供应。

  “工程新疆段建设在国内外没有任何可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工程的首创性决定了要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时隔多年,但对工程的建设历程,穆峰磊依然如数家珍。

  工程新疆段沿线以沙漠、戈壁、山地为主,途经“百里风区”,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恶劣,工程建设面临沙漠基础浇筑及养护难题。而且,工程处于沙漠腹地,干旱缺水,夏季气温均在40℃左右,水分挥发非常快。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养护,就无法保证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穆峰磊牵头组织下,团队通过采用改良的滴灌原理,进行现浇基础养护,解决了沙漠地区混凝土浇筑养护的难题。

  工程线路翻越东天山,以往基础浇筑时,都是进行现场搅拌,但天山深处不具备拉运原材料到现场的条件,只能在别处搅拌好混凝土直接拉运到现场,再用索道运输上去。此外,搅拌好的混凝土比较容易凝固,要确保15公里以外搅拌好的混凝土在运输中不凝固,并且在浇筑后24小时内凝固。为做到这一点,穆峰磊组织施工方联合部分科研院校进行科技攻关,最终采用在混凝土搅拌中加入新材料外加剂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2018年,工程顺利投运,穆峰磊也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开发建设新疆奖章。

  ● 创新管理的排头兵

  自2022年以来,新疆电网建设进入快车道。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内容多、周期长、范围广、政策相关度高,加之政策变化、监管要求调整等,手续办理层级多、跨度长,工程从立项、纳规、可研、核准至工程投运平均周期超过2—3年。要想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提升前期效率成为最迫切的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统筹人,穆峰磊牵头提出建立项目前期和工程前期一体化运作机制的想法。

  说干就干。穆峰磊开始组织协调推进工程前期和项目前期高效衔接,实行超特高压工程柔性团队建设,反复分析和评估两个前期业务的审批机构、手续申报材料、审批内容和关键节点,将原项目前期12项、工程前期74项关键任务优化合并为62项关键任务,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办事效率,优化率达28%。同时,分析研究前期手续之间逻辑制约关系,优化业务办理时序,推动部分业务“串联改并联”,形成单个工程两个前期业务的关键路线,极大压缩证件手续办理时长,优化后两个前期整体时限压缩9—12个月,有效提高前期工作质效。

  为理顺前期工作职责内容,优化流程,明确重点管控工作,穆峰磊牵头组织编制前期工作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及前期一体化管理重点管控工作指导意见;针对用林、用草、规划许可、建设用地等10项重点合规性手续办理编制办理流程图,明晰手续办理的制约节点和时长;编制《输变电工程全过程合理工期指导意见》,创新形成可研、核准、初设、施工图、开工前准备及建设6个阶段合理工期,逐步健全制度体系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基础保障。

  如今,穆峰磊虽已担任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但他依旧肩负着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任。多年来,不管身份如何变化,他对超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那份坚守和初心从未改变,带领团队一次次攀登电网建设高峰,描绘新疆电网建设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