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本报记者 王林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06日   第 02 版)

  4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能源报》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我国空气质量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推进且取得阶段性的良好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体系,目前国家直接监测的站点达到3.3万个,监测质效有效提升,技术能力不断增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季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3.6%

  今年一季度,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均持续改善。从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来看,一季度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O3、SO2、NO2等平均浓度同比均下降,CO平均浓度同比持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6%,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2.4%,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汾渭平原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7.2%和16.7%,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分别上升10.9和13.1个百分点。但长三角地区3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12.8%,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

  从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来看,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9%,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其中,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1.5%,同比上升1.2%;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5%,同比上升0.1%。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监测的201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湖库比例为82.1%,同比上升1.1%;劣Ⅴ类水质湖库比例为4.5%,同比下降0.1%,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推动现代化监测体系全面部署

  此前,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最近又召开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对推动建设现代化监测体系进行全面部署。

  针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安排,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称,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

  “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有力有序、扎实推进相关部署。”裴晓菲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抓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加快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监测体系、提升精准分析和预测能力、提升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监测能力、提升监测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监测监管能力。”

  裴晓菲进一步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推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面部署,一方面,做好监测数据的关联分析和溯源分析,不断完善空气质量预报工作机制,当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法宝利器”,像“导航仪”一样,指引污染治理直达病灶、对症下药。同时,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农村、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的生态环境各要素,全方位、全地域推进一体化监测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面向降碳、减污、扩绿等重大业务监测需求,研究提出监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攻关,系统性提升监测科技水平。用高科技赋能,让监测的眼睛越来越明亮、耳朵越来越灵敏、大脑越来越智慧。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指导,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遏制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推动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