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能源金融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储能投资处于回调期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29日   第 14 版)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从去年下半年证监会首次公开募股(IPO)审核收紧后,储能行业23家企业终止IPO,21家企业中止IPO。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判断,储能行业正处于回调期。那么,资本是否收紧,具备什么条件的储能企业能顺利IPO呢?

  4月12日,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IPO终止。按照募集规划,发行人募集资金拟用于“高端海工海缆产业基地项目”“储能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交易所对申报企业的问询函里回复:本次募投项目是否涉及新产品、新技术,与公司现有业务、前次募投项目的区别与联系,本次募集资金是否投向主业;发行人布局海缆业务、扩大储能产品产能的考虑及竞争优劣势;结合所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市场需求、同行业可比公司和发行人的未来规划布局及产能扩张情况、发行人产能利用率、在手订单及客户拓展情况等,说明本次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产能规划合理性以及新增产能消化措施,是否存在产能消化风险。海博思创、双登股份等多家冲击IPO的储能企业同样被问询技术优势。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我国储能行业IPO已经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一方面是受到整体股市形势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主管部门负责人更替和管理思路变化。

  中石油深圳院新能源研究院储能研发部负责人楚攀博士表示:“储能行业最红火的时候是2022年,新能源板块的股票涨势非常好,二级市场的红火催动一级市场的出手频率。专注做储能业务的公司在2022年实现营收的跨越式增长。2023年2月后,二级市场的关注焦点转向AI,新能源板块的股票遇冷,二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出现重大转折,这些信号传递到一级市场,进而影响储能类企业的IPO进程。”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储能企业需要证明其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和盈利潜力。若企业不能清晰地展示其产品的经济优势和盈利模式,资本会对其长期盈利能力产生怀疑。

  “如果投资的是偏后期阶段的项目,可能会有一些收紧。相对来说,天使投资时间跨度比较长,储能行业回调是比较好的抄底机会。”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早期投资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一位投资人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直言:“投资了一些储能细分领域,如钠电的细分材料、硬碳、硅碳企业。”

  楚攀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储能企业新一批的上市公司一定拥有部分不可替代性,比如在储能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拥有垄断性优势,硬件方面的研发、设计能力突出等。此外,储能企业不能只靠储能业务,要基于储能拓展新的营收渠道,在储能领域积累的技术应该具备迁移能力。未来,复合型增长且具备一定护城河能力的储能企业,才能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储能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领域,其市场和技术成熟度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彭澎认为,未来监管会更加严格。“对于正在冲刺IPO的储能企业,希望能降低预期、压缩成本,储能企业在成长初期可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市场可能会对其高估值持保留态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且新企业未能展现出明确的竞争优势,IPO的难度会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