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访谈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

技术创新破解储能行业“甜蜜的烦恼”

■本报记者 卢奇秀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22日   第 07 版)

  田庆军

  对于当前储能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竞相降价,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放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维度来看,可能就不会那么纠结和悲观了。一年前储能系统均价在1.3元/wh左右,那时候行业就在讨论价格底线,现在的价格已经跌破了0.7元/wh,站在现在看过去,那时候价格并不低。同样,如果再过一年,站在未来看现在,今天的价格也还有下行空间。跳出储能行业来看,在最近3、4年时间里,风机价格下降了3/4,光伏价格下降了2/3,推动去年中国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2亿千瓦。任何商业的本质还是要看成本,如果成本太高,政策再好也推不动。”在田庆军看来,竞相降价恰恰说明储能行业充满活力,有更多资本和人才涌入,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正是受益于价格快速下降,推动了储能装机的翻倍增长,造就了储能行业的繁荣。

  价格将继续下行

  日前,新华水电公布2024年度4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中采购中标人,项目共吸引71家企业参与竞标,其中95%以上的企业报价在0.5—0.7元/Wh,最低报价为0.558元/Wh,再次刷新储能系统单价新低。去年以来,储能项目招标量数倍增长,而电芯、系统价格却遭遇腰斩。

  上游碳酸锂价格持续下滑,是储能价格下跌的重要推动因素。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从2022年11月60万元/吨的高位,回归到目前的10万元/吨左右。“碳酸锂只是储能成本下降的原因之一,认为储能价格下降就是原材料价格下降导致的,这是不对的。”在田庆军看来,储能成本下行背后的逻辑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使然。产品价格下行又反作用于企业,让企业拼命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打开技术上的黑匣子和壁垒。

  田庆军以风电行业技术演进为例,前些年风机塔筒高度在70m—80m、重400吨,而现在最高可以达到160m、重280吨。也就是说高度增加了1倍,重量却只有以前的70%。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打开了认知的壁垒。以前大家不知道风机的临界点,冗余太多,用大量的材料、大量的成本,来弥补认知的不足。现在随着技术进步,这些认知的黑匣子都打开了,可以用仿真、预应力定制化去做每节铁塔,其厚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把材料成本降下来了。储能技术降本逻辑也是同理。

  “以前电芯成本降得很快,说明余量大,未来电芯仍然是降本的主力。”田庆军指出,储能产业降本一定是全产业、各环节的协同。碳酸锂价格稳定在一定水平之后,电芯生产企业和研发人员,面临着更大的降本压力。摆脱对原材料的依赖,不牺牲产品质量,持续把成本降下去是电芯发展的关键。

  业内普遍关注储能产品价格何时能触底反弹?田庆军判断,储能产品价格还将持续下行。技术在不断进步,技术、工艺、设计、管理上的创新还有非常大的优化空间。未来储能度电成本一定会到0.1元以下,不稳定性、波动性的新能源+储能的度电成本能够做到0.3元以下,这将真正推动能源革命进程。

  “风电、光伏这些可以直接带来价值创造的资产,都对产品价格诉求那么高,更何况还不能带来直接价值创造的储能,所以,投资方对储能降本诉求还会非常高。”田庆军说,如果储能不能持续降本,投资商就没有动力把储能产业做大。

  前景可期,但要警惕安全问题

  面向未来,田庆军对储能产业前景表示乐观。宏观层面,一方面,全球都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应对减碳问题,全世界对新能源发展寄予巨大期望;另一方面,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海量的用电需求。立足现实,目前国内31个省份全部要求新建的风电和光伏配储,今年储能装机量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只增不减。与此同时,煤炭、钢铁、建筑等行业也在自建储能,以求降低用电成本、减少碳排放,工商储能将蓬勃发展。随着储能产品越做越好,工艺越来越漂亮,安全性越来越高,度电成本越来越低,还会走进家庭。乡村能源革命,储能也不会缺席。

  “我们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能量密度很高、体积很小、极致安全的储能盒子,最好能像笔记本电脑一样,可以移动,像充电宝一样,可以放在家里使用,解决家庭用电问题,价格也可以接受。其电力来自于房顶上的光伏,不需要再向电网买电,这样的话人类才能真正从‘能源使用者’变成‘能源生产者’,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就像家家在阳台上种菜,不用到超市里买菜了一样,这在未来一定可以实现。”田庆军指出,现在户用储能度电成本在1元多,当循环次数增加到1万次以上的话,度电成本可以做到0.2元以内,这对家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会成为家庭标配。

  海外市场要关注两个方向:一是东南亚、中东、南非等新兴市场,中国现在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更多输出的是能源转型的经验。这些区域电网相对薄弱,对储能的需求非常高;另一方面是欧美高端市场,也是高风险市场,如果在生命周期内达不到合同约定的性能指标,将面临巨额罚款,这对储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技术能力是极大考验。

  “未来几年,储能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但这要以产品创新、成本下降、质量提升为前提。”田庆军指出,关注价格不如关注产品质量。过去几年风电光伏行业大规模降本,出现较多的质量事故。相比风电光伏,储能行业刚刚起步,抗风险能力很弱。如果控制不好质量,批量的质量事故,可能终止储能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技术创新要学会“走远路”

  储能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市场持续繁荣,上万家储能企业汇聚,资本青睐有加;一边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整合与淘汰赛序幕开启。

  “实事求是地讲,没有哪家企业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存活下来。但是远景储能一定是行业里面最努力的。”田庆军坦言,储能产品和技术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这也很难避免同质化。远景储能的核心能力是“全栈技术能力”——即从电芯、BMS、PCS、EMS等储能系统主要的零部件都实现自研自制,这可以掌控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技术性能边界,设计系统的最优运行工况,从源头保证设计的一致性,提升最终产品的性能表现。

  田庆军认为,未来储能行业技术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大容量、高密度、超安全、长循环、智能化。大容量和高密度,意味着可以节约投资,减少土地成本,尤其在国际市场,土地资源极为宝贵;极致安全是行业发展底线;循环次数越长,意味着同等情况下,度电成本越低;大容量的电芯也有助于降低成本;智能化让储能自动参与市场交易。

  “一浪一浪的技术创新,将推动储能产品更新迭代。”田庆军介绍,远景储能在构网型技术上有两类解决方案:一种是微网方向,以构网型储能技术作为支撑点,把电网建立起来,同时把发电的新能源和客户的负荷连接起来,自己成为一个能运营的微电网;第二种是大电网的支撑方向,在大电网里并网。电网一旦产生波动,构网技术可对电网进行电压、频率支撑或振荡抑制。

  “远景储能天天讲‘储能的本质是交易’,可以给客户创造价值。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投资做项目,怎么去说服客户?”田庆军介绍,远景储能基于丰富的新能源电站开发技术经验,可以提供从前端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测试并网到后期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远景储能在山东滨州、安徽定远、浙江宁波、广西钦州等地已建成多应用场景的储能电站。

  随着浙江、安徽等地持续完善分时电价政策,通过合理的时段划分和拉大的峰谷价差,为储能项目拓展收益。在田庆军看来,分时电价是局部的、短期的权宜之策,未来一定会走向市场化。“在越开放的电力市场,储能的价值创造就越大。通过更好的交易策略可以实现盈利。我们对此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