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中央财经大学资产证券化研究中心主任高伟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至关重要。一方面,能够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产业和采取绿色生产方式的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投资效率,减少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的引导作用能够激励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不断追求优势,带来示范效应,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转型的方向发展。
那么,《指导意见》提出了哪些亮点?后续又该如何发展?
■ 绿色金融作用愈发凸显
“金融被誉为经济活动的血液。为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向绿色低碳的转型,关键在于逐步减少对高碳、褐色行业、企业和项目的金融资源投入,并显著增加对低碳、绿色行业、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注入。金融部门将低碳、绿色发展准则纳入运行决策过程中,是推动其服务的实体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非常驻高级研究员、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ESG中心创始主任施涵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的作用愈发凸显。不仅可以通过将贷款利率与企业持续发展绩效指标挂钩,促进企业绿色低碳生产,推动可持续发展,也可以通过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等。高伟举例表示:“比如农业银行推出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收益权质押贷款,帮助车企获得资金支持。2021年农业银行黄冈分行为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公司提供了5000万元授信,这笔贷款以新能源汽车正积分质押为基础,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上进行登记。这里的‘积分’就是汽车行业的‘碳资产’,传统车企正面临负积分的压力,而新能源汽车企业却有丰富的正积分可供交易。”
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测算,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未来在气候领域的新增投资需求将高达约13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每年面临的长期资金缺口超过1.6万亿元。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资金规模巨大,主要投向新能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低碳技术创新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转型等关键领域。施涵表示:“当前,绿色金融的积极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将绿色金融纳入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绿色投资,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过程。”
■ 鼓励ESG纳入信用评级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
ESG是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高伟表示,尽管ESG指标难以量化,但将其作为调整项目融入信用评级体系可以有效展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作为传统评级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完善评级过程中的预警机制。
在施涵看来,纳入ESG后,或将对企业融资成本、投资吸引力、市场竞争地位、战略决策都会造成影响。“对于那些在ESG方面表现优秀的企业,可能会因为更高的信用评级而享受到更低的借贷成本。相反,那些ESG表现较差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再加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将ESG因素作为投资决策的一部分,具有高ESG评分的企业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特别是从那些注重可持续投资的资金。”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气候风险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严重挑战之一,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风险领域。气候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传导至金融系统中,从而引发都可能产生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声誉等相关风险。因此,《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快评估和防范气候风险相关工作,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伟表示。
■ 完善结构体系
政策支持下,绿色金融后续还应如何发展?
高伟表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由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主导,截至2023年余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但绿色融资过于集中可能会压制一部分绿色融资需求,也会加大绿色项目的信用风险,这要尽快优化绿色金融结构,支持绿色金融多样化发展。同时我国绿色金融的定义和标准还需明确和统一,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形成,要结合国际惯例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和绿色金融标准,尽早出台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
此外,“央行和银保监会可考虑调整风险权重,降低绿色资产的权重,提高高碳资产的权重,从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建立更加健康的气候投融资环境;同时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探索可持续、可推广的投融资模式。”高伟进一步表示。
施涵则建议,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资本流向绿色金融领域,还需增强绿色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提升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确保这些项目不仅环保,同时经济可行。这需要进行项目筛选与优化、跨领域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同时,还要融合政府政策性资金与市场资本,建立合理的碳排放定价机制并提供绿色金融的信息匹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