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电池企业如何破浪出海

■本报记者 姚美娇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22日   第 10 版)

  近两年,我国锂电产业链大规模扩产,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面对这一形势,不少电池企业将目光放至海外市场,以拓展新蓝海。近日,工信部公布1—2月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其中提到,1—2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619.4亿元。

  如今,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国内电池企业密集布局的新阵地。截至目前,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远景动力、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在内的多家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均已公布海外投资建厂计划。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国内头部电池企业海外布局规划产能超500GWh。

  事实上,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据了解,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锂电原材料产业链较为完备,成本控制能力更强。放眼全球,中国电池企业凭借领先优势持续领跑。据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约为705.5GWh,同比增长38.6%。从装车量前十名的企业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六个席位,合计份额达63.5%。其中,宁德时代以36.8%的市场份额、259.7GWh的装车量位居榜首。

  不过,电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并非一帆风顺。政策上,近年来欧盟国家、美国等出台相关准入政策,使得中国电池企业出海难度不断增加。其中,根据《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消费者购买清洁能源新车可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汽车整车必须在美国组装,并且电池所用的原材料也得有一定比例源自美国本土或美国的自贸伙伴。

  “近几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较多,对于中国电池企业来讲,在海外投资设厂虽然成本会高一些,但更利于拓展海外市场业务。”一位电池行业人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电池企业出海方式可以更加灵活。比如除了海外建厂,可以采取技术授权等新模式去跟海外企业合作。”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谈到,“我国企业海外建厂脚步加快,但欧美国家也会要培养自己的产业链,所以类似的壁垒肯定以后可能还会增多。我国电池企业需要多关注国际形势。”

  去年以来,欧美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刹车”迹象明显。截至目前,福特、奔驰等多家跨国车企已相继宣布放缓推迟电动车计划,市场似乎进入了“过冬模式”。例如,今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公开表示,原定于2025年实现的“电动车销量占比达50%”目标将推迟至2030年完成。

  目前来看,欧美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否也会成为动力电池出海的潜在市场困境?

  在受访人士看来,欧美汽车市场呈现出的“逆电动化”趋势,是由于其电池技术发展水平难以支撑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而做出的应对策略。长期来看,虽然个别跨国车企电动汽车不能达到预期,但企业坚持电动汽车发展投资仍然是大势所趋。“欧美车企放缓电动化转型步伐是暂时性的,长期来看,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不会对锂电企业出海造成很大影响。”吴辉表示。

  受访人士认为,长期来看我国锂电企业出海前景依然乐观,且海外市场仍然存在探索的空间。业内有分析指出,相比欧美市场,东南亚市场或将为锂电出海提供更多机遇。“我国相对于东南亚、中东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包括电池产业链,具有先发优势以及产业环节齐全的优势,所以东南亚、中东、南美以及非洲,都可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替代性市场。”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认为。

  吴辉则表示:“目前来看,东南亚地区电动二轮车市场需求较大,但电动汽车需求量跟欧美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所以我国企业还是要尽力拿下欧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