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朔尔茨自2022年11月之后第二次访华,也是2024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转型,以及中国出口“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这些都是两国元首会谈和散步时谈到的关键词、高频词。这代表了两个大国,乃至全世界关心关注的焦点,也是双方开展合作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多年来,中德领导人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密切互动、深化互信,在中德两国交往史上写下一段段佳话。朔尔茨此次访华,既是中德领导人以多种方式保持战略沟通传统的延续,也表明在新形势下,双方都对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高度重视。
对中德紧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
“过去两天,我和德国企业界代表参访了重庆、上海等地,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德中两国企业界的紧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朔尔茨这样表示。为期3天的访问,打破了朔尔茨访问外国的最长时间纪录,而行程中极高的含“新”量,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德新能源合作的宽度和潜能。
4月14日,朔尔茨首站来到位于重庆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世重庆”)并进行了50分钟的参观。博世重庆向朔尔茨和代表团成员展示了配备博世智能互联燃料电池动力模块的商用车辆、数字化物流仓库和先进的氢动力模块生产线。在朔尔茨更新的TikTok视频中,他在重庆工厂竖起大拇指。
“重庆氢燃料电池基地去年11月投入使用,这次朔尔茨总理参访,这个工厂一下子成为全球‘明星’。”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博世一直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博世重庆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中国市场需求为核心,不断加强本地化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组合。在博世看来,中国不仅是消费市场,更是创新中心。
4月15日,朔尔茨又率团马不停蹄地访问了位于上海的德国材料制造商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作为科思创全球三大创新枢纽之一,该中心旨在为电动出行、可再生能源、消费电子和建筑等充满活力的市场开发面向未来的可持续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
“朔尔茨总理的到来,令我们深感荣幸。”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我们在华数十载的发展历程,是中德两国不断深化合作的一个缩影,这种互利合作大有裨益,期待两国政府在进一步促进开放和互信方面给予支持。”
就像德国媒体所评论的,德中两国此次深度交流磋商可谓德国经济一块重要“敲门砖”。德国《商报》称,朔尔茨带领的“豪华天团”包括德国环境部长、农业部长、交通和数字化部长,标志着德国寻求在气候、环保、交通等领域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是“机遇”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两国应该发扬互利共赢的鲜明特色,彼此成就。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
欧盟中国商会对《中国能源报》表示,朔尔茨此次访华将利好中德两国在能源尤其是绿色和清洁科技领域的合作,凸显了能源转型以及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性,预示着未来合作前景广阔。
中德两国能源合作基础深厚,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就签署了《关于在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框架下成立能源工作组的框架协议》,双方成立中德能源工作组机制,两国企业随之开展能源务实合作。
欧盟中国商会指出,德国是众多中企在欧洲海上风电、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发展的桥头堡,也是中国电池、光伏制造企业在欧洲的重要市场。德国对华投资保持高位运行。中国在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德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使用上保持全球领先,两国能源领域目标一致,加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将为两国带来经济发展与能源转型的双赢成果。
施乐文强调,德中合作在帮助企业界应对不确定性和释放潜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全球向生态友好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尤为明显。“无论在任何市场,企业若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如中德打造韧性供应链等领域的伙伴关系,将为全球未来发展注入动力。”他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中国市场为德国企业提供了长期机遇,在加强德中经贸合作的背景下,两国积极寻求在绿色发展、转型和技术方面建立伙伴关系。”
打造双向开放的产业链互嵌格局
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变局,中德两国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如何?
徐大全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朔尔茨总理非常注重绿色发展,这对中德两国发展都有益。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开发、生产和制造能力,可以与德国的技术完美结合。我们认为,氢是下一代能源的一个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一凡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期待德国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发出更加公平公正的声音,尤其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氢能等领域,这些都是中德能源合作重点。“双方企业应该通过相互投资、双向开放的方式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互嵌格局,共同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及其他风险。”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则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德合作既需要放眼未来,在可再生能源战略层面形成合力,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交流,推动大型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共建共享,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跨国联动,也需立足当下,优化重点产业准入规则、消除投资壁垒、加强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对接碳计量与统计规则标准等,为两国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在机械制造、绿色转型、数字化等领域,两国应聚焦高端装备领域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研发与市场拓展,实现德国技术优势与中国市场潜力的深度融合;通过绿色技术共享、清洁能源项目共建、碳交易市场互通等方式,加速全球绿色产业发展,并整合两国在大数据、云计算、能源互联网等领域比较优势,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孙传旺说。
孙传旺强调,中德两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长期将呈现多元化、稳定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短期内需重点探索碳交易市场、电动汽车、共享储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抗冲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