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学蕊报道 3月28日在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以下简称“平台”)2023年度数据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作为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自2020年底获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以来,该平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立足五年建成目标,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设,正在开展三期建设和四期方案设计,五期正在落实前期准备工作。
据负责平台建设管理的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小彦介绍,平台目前已完成2022年、2023年两个完整年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从气象、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系统等多维度积累大量客观全面、科学精准的实证数据和结论,并面向全行业共享实证实验成果,全面展现了平台的科学性、系统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对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度的数据成果,紧密围绕行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迫切需求,逐年对比了各类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差异,验证了国产元器件与进口同类设备在各项技术指标上的异同。深入研究了太阳能、温度等气候资源与实际发电能力之间的关系,对背面辐照、温度系数等区域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姚小彦说,经过两年的实证分析,平台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开展了面向行业、面向区域、面向电网的三大类型实证研究,提出了户外运行系统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优化设计方案。
针对气象、组件、逆变器、支架、光伏系统、储能产品、光储系统,平台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小平分别介绍了典型高纬度、温寒带典型气候场景下的实证成果。
组件方面,从发电量特性角度看,N型高效组件发电较优,2023年全年TOPCon组件发电量最高,较IBC、PERC分别高1.16%、2.87%,与2022年实证结果基本一致;相同技术不同厂家组件发电量偏差最大达1.59%。从衰减率角度看,N型组件衰减率较低,TOPCon衰减在1.57%—2.51%,IBC衰减在0.89%—1.35%,PERC衰减在1.54%—4.01%,HJT组件衰减达8.82%。
逆变器方面,2023年全年组串式逆变器发电量最高,较集中式、集散式逆变器分别高1.04%、2.33%,与2022年不同技术路线逆变器实证结果一致。
支架方面,不同类型支架发电差异较大,双轴支架发电最优,2023年全年,双轴、垂直单轴、斜单轴、平单轴(带10°倾角)、全维支架全年分别较固定支架发电量增益依次为26.52%、19.37%、19.36%、15.77%、12.26%。另外,柔性支架应重点关注支架结构、可靠性。
储能产品方面,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厂家储能电池从2023年8月正式投运以来,经一年半运行,充放电容量和充放电效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另外,储能系统受温度影响较大,环境温度在5-20℃时系统效率最高,可达82.66%。
“经过两年实证分析,平台挖掘到一些行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谢小平介绍,基于2023年度数据成果形成6条建议,包括提高光功率预测准确率、优化组串内组件数量、高纬度寒温带地区推广应用带倾角平单轴、改进液流电池产品密封材料和工艺、优化双面组件系统发电量计算参数,以及改进光储电站设计及运行策略。
对于平台目前取得的成果,姚小彦表示,平台成立以来,先后发布7次高寒高纬度地区实证实验数据成果,承担8项前沿课题研究,许多新技术、新产品的首台套在平台广泛应用,为光伏、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