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工业碳排放仍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以欧盟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正在加速形成,增加了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和难度。‘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标准作为国家重要基础性制度之一,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快构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既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涂远东表示。
● 标准制定复杂性高
提及工业领域的200项碳达峰标准,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认为:“工业领域不仅涉及行业众多,每个行业的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都有所不同,而且在碳排放的核算、监测、报告、验证以及减排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具体、明确的标准来指导。这些标准对引导工业领域各企业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效,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具体来看,工业领域亟待建立的标准主要包括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低碳技术与装备等方面,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比如,基础通用标准包括一些共性的术语定义、数据质量、标识标志、报告声明与信息披露等基础类标准;排放核算核查标准可明确统一各行业、各领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和核查要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标准,可以系统地推进工业领域的碳减排工作,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技术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增效、碳排放管理、清洁能源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需要相比,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国际化水平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产业发展最新趋势之间的衔接有待加强。”涂远东称,“当前,为有效适应国际贸易新规则,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应当聚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碳排放重点行业,以及重点产品降碳、工艺过程控碳、协同降碳等方面,加快急需标准的制定,为‘双碳’市场化机制提供规则、指引。”
● 前期打下基础
目标能按期完成吗?张龙强表示,多年来工业领域的标准化经历了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拿工业领域碳排放最大的钢铁行业来说,此前在绿色制造、节能提效、清洁生产等方面已经开展大量标准化工作,并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之前出台的一系列标准体系文件,包括《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均为工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文件涵盖了绿色发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碳排放控制等多个方面,为工业领域提供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标准指导,促进了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地方也已着手准备。涂远东指出,近年来,江苏持续推动工业领域标准化进程,去年末,江苏省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江苏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牵头和参与起草50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持续推动标准创新发展,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仅2023年,江苏就起草出台6项地标、4项团标。“江苏正持续开展工业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日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2024年度江苏省地方标准立项指南的通知》,面向全社会征集地标立项。”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推进,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面对环境压力和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低碳发展之路,这为标准制定提供了良好的行业基础和动力。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手段,这有助于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应用。”张龙强说。
● 注重全盘考虑
虽然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但标准制定马虎不得。涂远东表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制定,要注重与现有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有效衔接,及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以‘急用先行’为原则,加快急需标准的制定,及时修订现有标准。还要推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融入相关标准,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此外,要积极参考借鉴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基础和发展趋势,提升相关标准的国际化水平。“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贯穿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也将推动能源领域部分现行标准的重新修订和完善,提高清洁燃料替代能力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推动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张龙强则建议科学实用与动态调整并行。“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确保标准既科学合理又便于实际操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标准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及时进行更新和优化。此外,参考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标准和做法,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我国在‘双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