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减污降碳需从重点整治迈向系统治理

■本报记者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11月13日   第 11 版)

  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攀升的势头逐步被遏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与过去相比有转折性的变化。“除个别特定季节时间,其余时间空气质量较为有保障。”

  “但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效尚不稳固,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随着污染治理进程不断深入,末端治理的减排难度日益增大。大气污染的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未来减污降碳协同是关键”成为业内专家共识。

  ■■ 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等排放量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效果的主要原因。”贺克斌说。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2023年度会议上,现场发布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以下简称《协同路径2023》)显示, 截至2022年底,已有94%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共2.07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全国已完成4.6万余个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整改;清洁取暖试点覆盖全国88个城市,完成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79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75%,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0多万辆,拆解改造河内船舶4.7万余艘。

  但2015年-2021年间,大多数城市PM2.5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能实现协同下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亟需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推进。

  ■■ 因地制宜

  清洁空气协同路径下,需要以治理PM2.5为主线,带动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于钢铁和水泥行业比重较大且难以脱碳,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其化石能源比重仍高达43.6%,PM2.5 暴露水平为14.4 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地区碳减排潜力主要来自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化石能源比重可下降至15.9%;长三角碳减排潜力主要来自电力和工业部门,PM2.5 暴露水平可下降至7.4 微克/立方米。电力行业能源结构转型和靶向治理是协同减排的关键举措,将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大幅改善人口密集区域的空气质量,而高污染机组提前淘汰的靶向治理能够最大化协同改善效益。

  《协同路径2023》显示,国家政策文件给出了较明确的节能降碳实施方案与具体行业转型发展路径。然而,由于我国大规模体量的工业产品生产带来的资源消耗,工业行业在转型过程中仍存在难点与挑战。例如,大量重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等现实问题。转换用能结构,需要多方合力推进,共同完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多位业内专家也表示,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发展差异,因地制宜并突出重点的降碳减污协同路径,可为我国深度改善空气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 系统思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表示,“双碳”目标是未来改善空气质量的驱动力之一,但这个驱动力需要一个既能够降碳又能够改善空气污染并实现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最优路径。

  《协同路径2023》指出,目前国内区域发展和治理诉求高度异质,减污与降碳不同区域、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气候环境治理可能引发收入分化、能源贫困等次生问题,需要以系统、全面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基础,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考虑生态环境、能源安全、产业转型等多维发展诉求,统筹制定减污降碳目标,科学规划实现路径。

  《协同路径2023》建议,一是协调发展与减排,统筹治理目标与实施路径;二是平衡整体与局部,优化联防联控和区域协同;三是兼顾短期与长远,探索政策工具与治理机制的创新模式。在加快完善碳市场、培育和联动排污权交易的同时,强化技术规制和准入监管,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排放双控转变;四是融合政府与市场,建立开放、透明、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完善监管信息报告和披露机制,赋能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过去治理目标角度整体较为单一,脱硫就是脱硫,脱硝就是脱硝,除尘就是除尘。现在又增加了碳治理,与水的相关污染物治理、固废处理等。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系统的思维,转变观念,不要一味奔向单一目标,否则减污和降碳同步治理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