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报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碳排放数据质量引关注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11月06日   第 17 版)

  “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对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鉴于碳排放数据在碳交易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眼下正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以来,碳排放数据质量一直备受关注。据夏应显在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两次碳市场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以问题线索为导向,指导企业规范排放核算报告,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查实数据失真的控排企业,生态环境部依法严肃处罚并核减其碳排放配额;曝光了一批违法违规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仍有一些地方出现检验检测机构、咨询机构、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机构等主体碳排放数据失实现象。比如,去年3月,生态环境部曾曝光:某检测机构篡改伪造检测报告,结论失真失实;某核查机构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工作走过场;还有某核查机构核查程序不合规,核查结论明显失实等。

  作为碳市场的根基,碳排放数据不准确将直接影响科学决策,也影响碳市场的公平性,不利于“双碳”目标达成。

  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如果是正常的减排,技术投入成本较高。与此同时,有第三方咨询机构打着‘碳资产管理’的旗号帮企业对数据‘做手脚’。”

  另外,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即便有些企业被处罚,但是处罚力度太弱,有时也就区区几万元。“总之,企业觉得能算清这笔账,有时候胆子就会更大。”

  那么,未来应该从哪些方面增强碳排放数据可信度?黄锦鹏建议:“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数据弄虚作假的处罚力度,对参与弄虚作假的企业、机构重罚。同时,对第三方咨询机构、核查机构、检测检验机构等单位和从业人员制定基本的行业准入门槛和从业资格,同时建立黑、白名单制度,纳入信息披露。”

  另有多位专家表示,除经济上处罚外,还应加强对碳排放核查的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

  在技术层面,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俊鹏认为:“要重视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可通过检查特定场景的碳排放规律判断碳排放数据可靠性,而区块链技术则可有效防止数据被篡改。”

  “在核算方法上也需要变革,建议在电力、钢铁、水泥等固定排放源较为集中的行业尝试采用直测法。”黄锦鹏说,“跟现在大气污染物监测一样,在企业主要的烟气出口处加装碳排放监测设备,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数据实时在线监测,不仅高效还可以节约大量管理成本。”

  根据夏应显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之以恒抓好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充分运用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对各地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日常监管和技术审核制度,明确技术审核标准和程序,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