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8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甘肃金昌:

立足资源优势 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黄建新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8月21日   第 08 版)

  图为金川集团正耀光伏电站 。常清树/摄

  近日,随着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正式生产下线,甘肃省金昌市新能源电池生产能力达到50万支,成为河西走廊最大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

  “这条生产线的产能是25万支每天,生产效率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国内电池行业领先的全自动上料柔性生产线,它能无缝衔接卷绕和入壳两个工序,实现卷芯的自动抓取,每次抓取卷芯16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能节约人力7至8人。”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凌安璋介绍。

  作为中国镍都,金昌立足资源优势,新建成风光电25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13.15万千瓦,新能源电池原材料及辅材本地供应率达77%,新增工业企业20家,正努力打造成为河西走廊最大的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千亿产业集群。

  近年来,围绕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电池制造及原辅材料生产,金昌市抓住链条关键节点,突出引进补链项目,打通新能源电池上下游产业,壮大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千亿产业链,推动形成互融共促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园林工具、小家电、电动自行车等领域,生产产能目前是每天25万支。第二条25万支生产线的设备已申购到位,预计今年底将实现50万支18650圆柱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销售。”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鹏成说。

  随着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第二条生产线建成投运,加之其他企业的25万支产能,预计到今年底,金昌市新能源电池生产能力将突破每天75万支。

  目前,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23.16亿元的30个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建成后,新能源电池所需的35种原、辅材料本地供给率可达80%以上,金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将全面贯通。

  金昌镍产量全球第三,钴产量全球第四,铂族金属产量全国第一,铜产量全国第四。目前,由金川集团投资的金川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混合铜精矿153万吨,年产铜阳极板35.78万吨,年产值达到260亿元。

  “这条国内最先进的三联炉生产线建成后,将彻底解决铜合成炉系统难以处理高杂含贵金属原料的瓶颈问题,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哓波说。同时,该项目还可以为园区化工企业就近提供硫酸、蒸汽等大量原材料,为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完备的铜加工产业链、化工产业链和贵金属产业链提供了条件。

  据了解,金泰电力公司所属东大滩20万千瓦光伏电站已于2013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并在当年底全部并网发电,年均发电3亿千瓦时,实际年发电量2.5亿千-2.8亿千瓦时。

  目前,东大滩30万千瓦光伏电站正进行可研设计,该项目紧邻金泰电力公司东大滩20万千瓦光伏电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相应的配套并网设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拟建设风电15万千瓦、光伏25万千瓦、储能80MW/160MWh,力争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同时,在金川集团采矿区、尾矿库等用地叠加“光伏+”效应,探索“一地两用”集约发展模式,立体推进“光伏+农业”“矿区风光一体化”“光伏+尾矿生态治理”等应用场景类项目。目前,东大滩30万千瓦光伏电站已开展“光伏+农业”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