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科技·装备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8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氢能产研融合步伐加快

■本报记者 仲蕊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8月07日   第 12 版)

  图为海德氢能“氢舟”新一代电解水制氢系统应用于鄂尔多斯项目。海德氢能/图

  近日,中国氢能联盟在江苏常熟举办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第二场预赛,众多参赛企业展示了其在氢能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多元化技术创新。业界普遍认为,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优化氢能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将促进氢能产业实现规模化、一体化、生态化、市场化运营,帮助更多氢能企业加速成长;而如何进一步激发氢能企业创新活力潜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将持续考验整个产业。

  ■■  创新需求增加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氢能从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到终端利用等产业链各主要环节,都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受访人士指出,如今氢能发展依旧面临多重挑战,作为未来能源转型的关键,氢能产业需要从产业链、产业生态、市场模式等角度进行技术创新。

  突破技术壁垒,掌握核心竞争力,是加强创新的关键目标之一。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马天才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未来,企业要在所处的细分领域,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来,保证产品性价比。产品技术并非做得最好就一定有市场,在技术替代变革过程中,一定是要让所有人都获得收益,这个事才能走下去。因此,企业要面向市场需求,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做精、做实,同时把握好发展节奏,不急于求成,避免恶性竞争,在此过程中,持续通过创新突破技术难题尤为重要。”

  氢能产业即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因此更需要精准定位,理性发展。马天才强调,从政府的角度看,政策创新最为重要,要秉持开放态度;同时,各地政府、企业还要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在氢能产业细分领域抓住其中某一个环节大力发展。“例如,在一些小的零部件、材料领域,虽然目前来看处于市场边缘或规模尚小,但随着氢能产业化进程加快,未来或许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企业不能只盯着目前最核心、最热门的几个领域,要根据自身实力理性分析未来市场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领域进行深耕。”

  海德氢能董事长兼总经理姚昌晟认为:“氢能产业链条长、规模大,发展阶段因时而异,也会因各地禀赋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现阶段,各地可以从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氢能规划,同时也要同步研究推出创新管理政策和行业标准。”

  ■■  技术进展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在氢能技术创新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马天才指出,在部分关键零部件、电堆、系统方面,国内相关企业都在进行创新研发与尝试;在零部件方面,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等曾是氢能产业核心瓶颈的环节,当前已在性价比、用料等方面做到世界最好,产品性能、价格,包括技术进步速度都是全球领先;在电堆领域,石墨板电堆、双极板电堆在功率等级、功率密度各方面迭代速度也比国外要快得多。

  姚昌晟表示:“就氢能应用来说,氢能交通是先导应用,继而逐步打开绿氢工业和氢储能等应用。对于处在产业链上游绿氢制备环节的氢能企业而言,下游应用拉动了绿氢制备这一全新场景的展开,也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创新空间。面向新场景、新需求,需要重构技术路线,从客户需求出发打造产品,帮助业主更加安全、高效落地项目。”

  “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当大家都看到这个市场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自然就有创新动力。”马天才认为,目前,氢能在商业模式上还未形成闭环,基本依赖补贴,或通过社会资本、大企业自有资金来促进创新,其驱动力也正是打造氢能闭环商业模式。对于我国而言,闭环形成的最主要障碍是缺少廉价、便捷的氢源供应。“没有经济性的氢气供应作为基础支撑,氢能产业就成了无根之木。”

  ■■  验证仍有欠缺

  不过,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现在最欠缺产品的耐久性等性能验证。在传统能源动力行业中,产品通过的验证标准普遍要求较高。

  “由于目前氢能产业商业模式尚未形成闭环,盈利难度较大导致相关企业生存面临困难,因此,在时间、成本、人员以及资金投入比较巨大的技术验证环节较为欠缺。”马天才指出,氢能产业中小微企业较多,已将大部分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可能没有更多资金再去做长时间的产品验证,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在一些核心部件和关键原材料方面还有短板的关键原因之一。

  马天才表示,产品验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送到相关实验室进行耐久性等方面的验证,另外一种是通过用户的日常使用积累数据并发现问题,再进行产品优化。“氢能企业目前可能不愿意在技术验证上投入过多资源。同时,氢能产业尚未实现商业化,很多设备及零部件使用规模较小且时间普遍较短,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进行产品性能验证。”

  此外,我国氢能领域检测认证体系同样欠缺。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刘玮指出,目前,氢能行业各个业务环节,无论是装备制造,还是项目投资,都面临相关检测认证标准缺失的问题。氢能产品生产出来后,如何界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如何横向比较几家相同氢能设备之间的性能水平等,目前还没有统一或是国家公认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