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植物蕴含人文叙事

——读《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有感

■甘武进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7月24日   第 20 版)

  “二月的高原还有些寒意,但已经是百花盛开了。在万花丛中,马缨花最显眼、最鲜艳、最迷人。”在《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这本书中,作者说,在考察路上,随时都能听到马缨花和马缨花节的故事。为了纪念勤劳勇敢、美丽、善良的彝族姑娘咪依鲁,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彝族百姓都要举行马缨花节,彝族同胞以花的名义过节,高原人民因花相聚。作为云南彝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这个节日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至今繁茂的古茶花和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很多植物具有利用价值,他们总结、积累了关于这些植物的知识,并代代相传,汇集成许多蕴藏丰富传统植物学的知识宝库。《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就是民族植物学家龙春林的科普作品集,它以西南地区十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依赖的植物资源为切入点,融会民族植物学、博物学、民族生态学、植物资源学等学科,讲述了少数民族同胞对各类植物资源认知、识别、命名、用途、用法、保护、传承的传统知识,为我们揭开了民族地区植物生存发展的科学秘密,以及少数民族同胞与植物相生相伴的人文故事。

  春天吃花宴是傣族的传统习俗。凉拌攀枝花、烩石榴花……一餐十几道菜,每道菜的食材都以鲜花为主。在泼水节,傣族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种由石梓花和糯米做成的吉庆粑粑。这是一道经典的甜食,刚出锅的鲜花、糯米、芭蕉叶的清香巧妙融合在一起,口感绵软,但又有嚼劲,冷食更香甜可口。傣族群众称其为“毫糯索”,“糯索”正是傣语对云南石梓花的称呼。据说很多年以前,西双版纳的罗梭江畔生长着云南石梓,每到花开的季节,江面上就漂满了金黄的花,当地人就给这条江取名糯索江,后来才慢慢叫成了罗梭江。

  纳西族重文化、识礼仪、淳厚质朴,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环境伦理观念。去过丽江旅游的人应该都品尝过纳西族的特色小吃——鸡豆凉粉,但却不知道食材的来源。对此,《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这样描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平均海拔高达2500米,再加上土地多为沙地,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很多粮食作物根本无法生长。而恰恰这样的环境与耐寒耐旱的鸡豆一拍即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为老百姓带来了希望。” 

  每年端午节,各种病邪毒虫最为活跃。为驱虫辟邪,瑶族百姓很早就通过药浴保健养生,瑶族当地也广泛流传一句民谣:“若要长生不老,天天洗个药水澡。”瑶族药浴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病痫的药流浴方。古人用草药煎汤沐浴洁身,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据统计,瑶族使用药浴植物已有上百种,药方大致328种,主治47种疾病。随着瑶浴名声日益扩大,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功效,也引起了中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书中的故事和内容,全部源自龙春林和团队的多年实地调查和研究。他们将植物学知识和民族文化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和生动的田野写实娓娓道来,让蕴藏在民众中的聪明智慧充分释放,并且用公众易于接受、生动而有趣的方式进行科普,呼吁和倡导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中来。

  这本专著图文并茂、生动翔实,尤其是贯穿于全书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理念,为科普创作和科普宣传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路径,也为读者认知大自然、感受不同生命方式开启了一扇窗。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