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盐花开无声

■汪树明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7月03日   第 20 版)

  刮土晒盐的季节到了。

  阳光下,白茫茫的盐碱地,闪着银光。中午的阳光最是毒辣,让人无法正视。父亲头戴斗篷,弯着腰,手握锄柄,用力刮着脚下的盐土,刮出的盐土轻薄、细碎,还有一点花白。

  太阳光是火,落在父亲身上,变成了汗水。他脖子上挂着的毛巾湿漉漉的,随着身体摇晃,白布背心也湿漉漉的,紧贴在后背上。

  我用瓷盆从柴塘中端来水,小心翼翼送到父亲身边。父亲双手接过,送到嘴边,仰起头,咕咚咕咚几口喝完,随后扯下脖子上的毛巾,在盆中淘上几把,胡乱擦了把脸,又脱下背心浸入盆中,拎起拧了两把,重新穿上身。

  刮下的盐土晒几天后,父亲用小推车运到挖好的盐卤池旁。盐卤池靠近水塘,有一张席子那么大,在凹坑中用树棍、芦苇搭成。刮下的盐土摊在厚厚的芦苇上,倒上水,一根空心的向日葵杆作为流卤管道,将淌下的盐卤导入下方盛卤的小缸中。

  淌下的盐卤挑回家后,我们找来各种盆和碗,摆放到门前的菜园间隙,将卤水舀入其中。一个中午,黄黄的卤水就开出如雪的盐花。待卤水渐渐变少,开出朵朵盐花,晚上便可以收集起来。

  几十年过去,父亲刮土、淌卤、晒盐、收盐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的一生犹如晒盐,经受重重苦难的煎熬,悄无声息结晶成盐,为全家调和出幸福美味的生活。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响水口,童年时期经受了多次变故,一生也是颇为坎坷。作为家中长子,他6岁就跟着爷爷经商,与爷爷一起艰难地支撑生活。18岁时,他成家并自立门户后,在外租房,用向亲友借来的几十块钱,在响水口摆起了小摊。那时没有自行车,也没有手推车,父亲像挑山工一样,靠一根扁担,挑起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多赚钱,他时常风里来雨里去,徒步到百里外的新浦海洲、陈港海边盐场挑回大盐,贩来小百货,一分一分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家庭生活。在那以后的六十多年中,父亲遭受了无数挫折,可憨厚本分的他始终默默忍受着,没有怨天尤人,在困境中为全家人撑起一片天。

  为什么一撮盐土能成就厨房中的美味?儿时我向父亲提出疑问,他抚摸着我的头,指着太阳下的盐花说:“一撮盐碱土,不经过烈日的暴晒,不经过水的洗礼,不承受反复的煎熬,就无法结晶成盐。做人也是这样,千万不要怕吃苦。”

  我记住了父亲这句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勇敢地迈过了一道道坎,默默咬牙忍受着人生烈日的炙烤,化卤成盐,如父亲一样,悄无声息地开成一朵芬芳的盐花。

  (作者供职于江苏省响水县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