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产业园区降碳需摸清数据家底

本报记者 董梓童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6月12日   第 09 版)

  资料图

  近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重庆市六五环境日新闻发布会,介绍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试点内容和特点。4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重庆市经信委发布重庆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名单,大渡口建桥工业园区等9个园区入选。此外,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也发布了首批低碳园区试点名单,产业园区降碳势在必行。

  对此,江行智能技术总监孙聪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部门提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产业园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我国控碳减碳的重要靶点。碳数据管理是研究分析产业园区碳减排重点和制定降碳具体措施的重要基础,要通过数据量化管理推进“双碳”行动,提高产业园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快速计算碳排放,需要准确的数据来源”

  孙聪援引行业公开数据表示,我国各类产业园区已超1.5万个,园区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1%。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整体能效,加快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落脚点。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对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示范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培育低碳新业态、提升绿色影响力等措施,以产业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宣传推广、项目示范为抓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示范园区先于全社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专业委员会会长赵风云指出,产业园区涉及多能源体系和信息耦合。想要在整个片区实现低碳化,甚至零碳,就要以数据接入为前提,汇集和整合海量数据。因此,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园区降碳的重要路径。

  孙聪认为,产业园区降碳需通过数据进行量化管理,增加各方行动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充分利用智慧化和区块链技术等,强化产业园区排放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园区内发展情况的有效跟踪和评估。

  国网新能源云首席专家王函韵用做好碳计量工作举例说明了数据在其中的意义:“要快速计算碳排放,就需要准确的数据来源。实时的电力数据是有力支撑。基于此前的电力数据和实时电力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八九不离十。”

  数据是实现实时、透明、不可篡改的碳资产管理基础

  港华智慧能源公司副总裁胡武华表示,实现产业园区低碳化,要实施三大战略:综合能源化、去碳化和数字化。“具体来讲,综合能源化是通过引入可再生能源,或做多能互补项目,实现低碳供能和绿色供能。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因此,要采取额外的措施降本减碳,做节能。而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实现综合能源化和低碳化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数字化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核心特征之一。随着互联网与各种产业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必将广泛应用于电力生产和用能各环节。现代数字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将成为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新动力。而要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一定要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孙聪进一步说明了为何数据是一切的基础:“提升园区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可视、可信、可靠的碳排监管环境和可信、高效的碳交易平台是实现园区降碳的主要途径。以提升园区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例,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实时获取电耗、水耗、热耗等数据,实现减污降碳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以更加精细、动态的方式实现园区管控的智慧化,增强园区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的管控能力。”

  “同时,完善监管环境,就要保障数据的真实性、透明性,确保建立一个对所有碳排放企业都相对公平公正的监管环境。而在碳交易领域,要实现实时、透明、不可篡改的碳资产管理,数据也不可或缺,要保证全流程数据上链存储与可信共享应用。”孙聪说。 

  “在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情况下,让数据说话”

  胡武华指出:“做好产业园区降碳工作,就是要达到‘四个心’:省心、开心、放心和安心。我们要释放数字化技术的价值,不仅仅是安装一个大屏幕、一个看起来很智能的摆设,而是真正在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情况下,让数据说话。”

  不过,产业园区降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孙聪表示,目前,产业园区碳管理基础薄弱,未构建有效的碳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感知终端、管理平台等支撑手段,园区目前正处于“碳排放情况未有效掌握、碳管理机制不够成熟、碳达峰路径不够清晰”的阶段,亟待建立健全园区碳管理体系,夯实相关技术管理平台,指导园区企业提升供能清洁化、优化用能结构、提升用能效率,推动园区低碳发展。

  为此,孙聪建议,要帮助企业摸清“碳家底”,实现企业碳资产清晰、碳管控到位、碳分配合理、碳交易高效的低碳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碳资产效益最大化,为企业指出碳资产管理未来提升方向。同时,要助力企业高效常态化掌握自身碳排放强度、结构、分布和来源,为其碳中和战略落地提供精准坚实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