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能源产业年会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6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分论坛之氢能产业发展论坛

本报记者 仲蕊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6月05日   第 05 版)

  图为与会嘉宾参观位于北京大兴的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公司氢能产业长廊。

  图为氢能产业发展论坛现场。

  6月1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协办,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兴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热点难点话题,多方面、多角度探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行业发展搭建沟通交流的合作平台。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兼中国能源报常务副总编辑焦翔在致辞中指出,氢能产业事关我国能源战略发展,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尚处于示范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市场推广、技术创新、税收金融、应用示范等方面开展配套服务,促进整体发展。作为能源行业媒体排头兵,中国能源报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握能源发展趋势,以高质量报道推动能源转型,挖掘氢能开发潜力,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姜千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氢的制取技术在不断创新,各个国家在氢气的生产、储运和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和开发工作,为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氢能产业链在逐渐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目前,氢能国际合作也在加速推进,我国部分氢能企业携手国际企业共同推进氢能产业全球化发展,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国际合作项目的推进和分享为氢能技术市场拓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在随后的专题报告环节,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能景研究创始人田泽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CDI)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李谚斐,上海电机学院研究员、燃气轮机技术专家和能源问题分析师张华,东方江峡产投总经理李航,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副秘书长卢琛钰分别就氢基能源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探讨、“双碳”背景下海外氢基能源投资与中国国际绿氢战略、氢(氨)燃气轮机与未来能源结构、氢能产业投资实践、高质量标准助力燃料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专题报告。

  田泽普表示,氢能的本质是清洁、环保和可再生,绿氢制取能够帮助更多领域降碳,已成为企业争相布局的重点,但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氢基能源是以氢基为基础的原料,包括甲醇、合成氨、乙烯等。甲醇可进行绿氢耦合煤化工生产,或采用直接空气碳捕集提供碳源,能够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方便氢能多元化存储,同时进一步拓宽氢能应用领域,包括精细化工领域减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内燃机使用、解决航运氢储运难题等,实现绿色发展。

  “双碳”背景下,海外氢基能源投资受到关注。李谚斐认为,世界氢能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氢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氢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氢能产业必然要参与国际竞争,行业内才可能出现真正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低碳能源龙头企业。

  张华指出,在未来能源系统中,氢氨应用前景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在交通领域,氢氨可作为燃料为使用混合动力系统的交通工具提供电能;其二是在电力领域,氢氨作为燃料和储能方式,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服务。“氢氨+新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一个可行路径。

  近年来,由于产业热度高涨,氢能在资本市场掀起阵阵热潮。李航指出,截至今年5月,国际氢能上市公司已达到183家,最近一年内Wind氢能指数上涨14.72%。同时,国金证券燃料电池指数最近一年也上涨约7%。整体来看,在二级市场,氢能概念股比较坚挺;在一级市场,氢能投融资持续火热,2022年氢能产业有超过30项企业融资,总金额超60亿元。

  随着应用规模逐步提升,氢能在安全保障、储运、装备设施等具体方面需要更加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卢琛钰建议,从标准供给方面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逐步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在标准应用方面,要从原来以产业和贸易为主,转变为兼顾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在落实“双碳”政策过程中,发挥标准拉高线和引领性作用。此外,未来标准化制定工作应采取国内国际协同推进的模式,追求标准的量质并举,最终实现高标准引领、高科技创新,促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论坛同期,与会嘉宾还参观了位于北京大兴的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公司氢能产业长廊。据介绍,国氢科技作为全国首个专业从事氢能产业的央企二级单位,致力于氢能技术创新、高精尖产品研发与制造,已实现国内唯一催化剂、质子膜、扩散层、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组装六项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