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城市能源低碳转型还面临三重挑战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5月29日   第 18 版)

  图为北京北部某电动车充电站。
  秦淑文/摄

  当前,我国城市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高。同时,由于城镇化率快速提升,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城市贡献。所以,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城市能源低碳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

  挑战一:

  城镇化拉动能源需求增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城市能源需求将稳步增长。目前城市能源消费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80%,城市地区人均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农村地区的数倍。

  “城市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5%,城市是承载碳排放的主要空间形式,具有碳排放管理集约高效等特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近日召开的“2023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论坛”上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单向流入城市。实施以城市为主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各城市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院长)欧阳昌裕也表示,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去年城镇化率已达65%以上,城市能源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达88%,碳排放比重也达到85%,而且总量尚未达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革命的主战场。

  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城市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我国城市碳排放总量高、强度大,随着城市人口及经济平稳增长,用能需求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上涨趋势,受产业发展惯性以及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城市减排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碳捕集、封存及利用等碳减排核心技术仍未成熟,碳减排缺乏最直接、有效、经济的技术手段。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排放与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更高,如何在保持城市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能源深度减排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

  挑战二:

  大部分城市内部能源资源禀赋不足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智慧能源与产业零碳化发展专委会秘书长鲁刚看来,我国大部分城市能源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绝大部分能源需要从城市外部输入。我国城市能源消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城市能源消费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大型城市群能源消费高度集中。由于城市内部能源资源禀赋不足,能源需求缺口较大。

  业内人士认为,“双碳”目标下,亟须提升城市能源消费的清洁化、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能效升级。能源资源输入型城市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能源体系建设问题。由于城市间存在较大差异,能源转型路径、节奏、特色均会不同。未来城市能源低碳转型需提升能源储备能力,发展城市本地可再生能源,提高本地能源供给率,推动多种能源优势互补、梯级利用,实现能源“从远方来”与“从身边来”相得益彰。

  挑战三:

  多种能源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城市各能源系统独立运行,存在偶尔协调不足的情况。城市能源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燃气系统和供热系统,在规划与运行层面需要综合统筹考虑不同能源子系统之间的互补互济,实现经济、环境、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等综合效益。当前,我国城市能源规划与管理仍主要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为主,尚存较大优化空间。

  蓝皮书也显示,目前行业内市场壁垒、信息壁垒还比较严重,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综合利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建设,相关供能主体普遍希望占据新增用能市场,存在相互掣肘现象。各行业之间数据壁垒严重,缺乏数据共享和协同治理机制,能量流和数据流的融合面临较大挑战。

  谈及如何系统科学谋划城市碳达峰碳中和,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一要整体统筹城市发展,科学制定城市自身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与路线,尊重城市自身发展规律与差异,有序推动城市科学、持续降碳。二要统筹城市产业科学转型与升级,系统谋划城市产业低碳发展的近期与中长期战略,积极推动高碳产业脱碳改造,加快低碳零碳产业培育与布局。三是统筹城市能源系统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城市低碳零碳能源系统的先锋引领作用,科学谋划城市零碳能源共享共用机制。

  欧阳昌裕认为,城市具有高度聚合创新不同元素的突出优势,有序推动能源系统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城市应承担起能源创新的使命和责任。从城市与能源协同角度出发,面向能源转型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城市最有可能实现各类型灵活性资源聚合,实现系统分而治之的局部平衡,进而实现低投入高产出能源系统的构建,满足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多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