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技·装备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直击能源行业“双碳”目标下的发展痛点,积极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变革

华为打造能源数字生态 助力能源系统变革

陈冬冬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5月22日   第 11 版)

  “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能源体系,不仅带来温室气体效应,也面临化石资源日渐枯竭问题。能源要支撑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演进变革。”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在近日召开的2023中国数字能源生态大会上指出,“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是能源演进变革的四大关键路径。”

  ●能源基础设施变革势在必行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从能源供给端来看,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以光伏为首的新能源力量正逐步成长,但要实现高比例新能源稳定接入,还需要大量技术支撑。

  “清洁能源基地具有‘两高一大’特点,‘两高’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应用,‘一大’则意味着清洁能源基地占地面积特别大且地处偏远,这一特征带来两大安全挑战。”侯金龙坦言,“一是并网的安全挑战,包括由于新能源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导致调频和调峰困难,以及因消纳问题带来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另一方面,运营安全挑战。由于清洁能源基地设备多、运维难度大,而且地处偏远,电站环境恶劣,设备可靠性降低,直接影响电站整体运营安全。”

  而在能源消费端,交通网络、城市能源乃至家庭用能也都将面临新改变。以电动汽车为例,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充电设施充不上、充不快、充不好等问题也不断涌现,对能源运营商而言,也面临着市电利用率低、设备故障率高、功率演进缓慢等痛点,亟需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城市能源系统也存在能源结构相对高碳、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系统韧性不足等挑战。

  要解决诸多行业发展痛点,侯金龙明确指出,围绕“能源变革、智能变革、出行变革”这三大关键领域,未来华为将打造三大新型能源基础设施:面向能源变革的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面向智能变革的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以及面向出行变革的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

  ●万物互联、万能互联时代将至

  侯金龙进一步指出:“一方面,能源基础设施如新型电力系统、城市能源系统、交通能源网、家庭用能系统正在加速变革,传统的单一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变成能源生产和消费相结合,每个层面、每个环节、每个动作,都需要数字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5G、传感、人工智能、云等数字技术,将物理世界的‘源网荷储’等进行映射,生成数字世界的虚拟系统,仿真实时运行,对电力系统物理世界形成决策指导和优化,从而支撑能源基础设施的众多参与单元,进行灵活调节和动态平衡。”

  在侯金龙看来,未来能源系统将是通过数字孪生构建起的万物互联、万能互联的数字能源世界。

  在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构建方面,华为走在行业前端。以青海共和县黄河水电光伏园区为例,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和技术,华为精准管理了占地可达78个足球场大的光伏园区里共计700多万块光伏组件,尤其通过智能检测技术,能够仅用10分钟就完成10万千瓦光伏电站在线远程全量扫描,“远程体检”较传统人工检测大大节省了时间。

  不仅如此,华为还推出了“智能光储发电机”技术,通过光伏、风电与储能的融合,通过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先进并网技术的融合,进一步使光储系统具有主动增强电网的能力,更具有传统同步发电机的功能,从传统跟随电网到主动增强电网。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光伏产品线总裁陈国光表示:“未来十年,华为智能光伏将聚焦电站并网,打造智能光储发电机,从适应电网走向支撑电网;聚焦数字化与主动安全技术创新,打造稳定并网、‘自动驾驶’、极致安全的清洁能源基地和高质量的分布式电站,助力光伏成为主力能源。”

  ●由点到面打造能源数字生态

  在会上,华为数字能源联合产业链生态伙伴发起了“共建绿色美好未来”的倡议,将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链伙伴共同探索,一同汇聚产业力量,推动数字能源高质量发展。

  侯金龙强调,数字能源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型产业,华为数字能源坚持在技术和产品方面持续创新,坚定不移地与产业和生态伙伴一起,携手构建数字能源产业生态。这包括与客户进行创新合作,共同引领行业;与商业和服务伙伴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高品质解决方案,共享商业价值;与本地化产业伙伴,深化产品合作,共同推进本地产业升级、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一道,共同推进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共筑高质量发展路线;与高校合作,推进关键技术突破,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加速数字能源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据了解,目前,华为数字能源已助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南京等多地部署全液冷超充架构充电基础设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已与华为数字能源联合发起高质量充电行动计划,并通过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上下游协同等方式,协同牵引高压超快充发展趋势,共同起草星级充电站服务及设备标准,助力行业建设高质量充电场站,促进充电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