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5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老街米铺

周天红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5月01日   第 20 版)

  响水坝是个大山里的老场,能唤起记忆的,要属那条老街,而老街最有历史的就是那家米铺。

  从大山流淌出的一条小河,绕着老场的场头场尾缓缓从西到东流出。小河流到场口处,恰遇一滩石坝石沱。那水呀,常年哗哗直响,也就有了响水坝这个名字。石坝石滩口正对着的回水沱,水深却不急,正是场子上的一个水陆码头。场上人要出山进山或运东西,都得在码头上进出,所以码头是响水坝的繁华之地。

  响水坝的老街呈“7”字形分布,街两边全是老式房屋,有木质的,有竹料的,有全是石头砌成的。米铺位于两条街道的拐角处,全是石头砌成的墙壁,石头铺着的地坝和廊道,后堂正对且连接着码头。那石头可不一般,长条形的居多,长两米多,宽小半米,厚大半米。大的条子石,少说也要四五个大汉才能抬起来。米铺分三层,最上面一层与老街平齐,是一个大四合院,两进三出,前后有二十几间房屋,前面是米铺,后面是生活场所和仓库。二层和三层全是用长条石砌成的石墙,厚有一米多。很显然,二三层是保存粮食和财物的关键场地。米铺第三层开一道后门,后门外是一条石梯步,直通码头。石梯步共有十八步石梯,是米铺运送货物的通道。石梯步两边高中间低,单看石梯上的脚印痕迹,就知道米铺的年龄。

  听人说,那米铺曾是官仓。方圆二三十里,官家收的粮食都堆在米铺,所以才建得那样扎实。防盗不用说,米铺还防火,因为后面码头的回水沱是最大的保障。米铺四合院一角还放着一口大水缸,由一砣整石头挖打而成,三个人要花小半天功夫,才能从回水沱挑水将其灌满。平日里,水缸装生活用水,一旦有火情,水缸就能发挥灭火作用。

  米铺侧边是茶铺,都由一个老板经营。老板很会打理生意,米铺前堂门市除了卖米,还卖油盐酱醋,茶铺除了卖茶,还卖烟酒凉菜和豆花饭。山里人来米铺卖米买米,走山路累了困了,先在茶铺里喝茶或喝点小酒,吃点豆花饭,再说卖米买米的事。

  米是山里人的主要出产,响水坝那条小河,滋养了几湾几坝几坡的好田好地,土质适合稻谷生长。早春时节,秧苗插下去,施肥、除草、打药等一系列田间管理下来,稻谷很快就能迎风生长。秋收时,金黄的稻谷、白花花的大米,笑得庄稼人美滋滋。米铺的生意也红火,大挑小挑挑着稻米黄谷来卖的,大船小船拉着稻米出山的,做生意谈生意拉生意的,齐刷刷都来了,那几天的米铺门庭若市,街巷里车水马龙。收稻米时生意旺,卖稻米时也热闹,逢年过节或乡下青黄不接时,来米铺买米的人便扎了堆。稻米或黄谷,是乡下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家里缺钱,就去米铺卖米卖谷,换钱求急;家里没米时,想方设法挣钱往米铺跑,只为日子能过下去。

  卖米买米,米铺在大山老场老街不可取代。但随着时间流逝,米铺终究还是谢幕了。从响水坝场前场后数起,眼下卖米买米的店铺有好几家。再说,老街老巷进出不方便,靠公路方便的地界设门市和店铺的居多,老街米铺就只有荒草丛生和满地记忆了。

  于我而言,对米铺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卖米买米的日子。秋收后,挑着家里的黄谷送到米铺,七八里的山路,全是爬坡上坎。大清早起来还算凉快,挑起一担黄谷,跟在父亲后面出门。正午前后阳光火辣,晒得难受,只得加快步伐。要是挑累了实在走不动,就想想米铺旁茶铺里的凉拌猪头肉或豆花饭,脚步就轻松多了。那时,家里再穷,卖了黄谷,父亲总会买点肉或凉菜回家,让一家人感受丰收的喜悦。

  逢年过节,家里没米,父亲会说:“娃啊,我们进山挑竹片去响水坝的收购点卖了,买点米,打粑粑或吃纯正的白米饭。桌子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饭,家里就有了年和节的气氛。生活就是这样,过得越简单越实在,心里越踏实。有米就卖,无米就买,只要家有粮,心里就不慌。”

  一个老场,一条老街,一家米铺,一段时光。光阴虽已流逝,米铺只剩空空的房屋和几层石头墙壁,但那里仍堆放着不会消失的记忆和过往。

  (作者供职于泸州市纳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