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两会特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储能高质量发展:

破除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三座大山”

■本报记者 卢奇秀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3月13日   第 04 版)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从政策体系、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到产业链和标准体系建设均实现跃升突破。截至2022年底,全国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较上一年增长110%以上。

  尽管行业发展迅速,但商业化依然充满坎坷。安全困境犹存、成本疏导难、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仍是困扰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三座大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精准把脉行业发展难点、痛点,纷纷建言献策。

  ◆◆安全困境犹存——

  引导电池储能迈向“核电级安全”

  储能对新型能源体系和能源转型有多重要,它的安全发展就有多紧迫。2022年,美国、韩国、中国发生超过十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储能电站安全已成行业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内电池储能产业快速增长,但产品良莠不齐,对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并网运行带来新的安全可靠性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核电级安全”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加强电池储能数据的统计、发布、共享。国家储能平台数据分级分类面向电池企业有序开放,以便电池企业支持建立更为准确的储能电站安全预警模型,为储能电池产品的不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储能供应链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去年持续的锂电材料供应短缺、价格大幅波动给产业健康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上游资源端往往无法匹配下游电池端的扩产速度。以锂为例,一个成熟的锂矿项目需要2年左右才能建设投产,不成熟的项目甚至需要5年至8年。且项目大多在海外相对欠发达地区,除常规建设外,还要重新建设发电站、运输路线等基础设施。”全国人大代表、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建议,给予出海企业一定的政策或资源支持,在不弱化监管的前提下优化审批制度,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各项业务便利化,缩短项目的投资建设周期。同时大力发展锂电池回收技术,尽早实现电池回收再利用。

  “当前新型储能在原材料、非锂储能技术装备等个别关键环节还需要补强打通,供应链稳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建议,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不同环节,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

  ◆◆成本疏导难——

  容量电价呼声再起

  目前,全国多地将配建储能作为新能源场站并网或优先调度的前置条件,但建设成本往往由新能源企业单一市场主体承担,影响了项目投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合理疏导储能成本,合理界定输配电服务对应的储能成本,并将其纳入输配电定价成本构成范围,并推动发电侧储能的运行和价格政策制定。

  宋海良同样呼吁,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曾毓群在提案中就指出,针对抽水蓄能国家已出台了容量电价机制,但对于发展空间更大的新型储能,却无法同等享受容量电价政策,面临不公平竞争,发展速度和质量严重受限。建议参照抽水蓄能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给企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储能企业代表接力建议,持续呼吁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政策落地,已有反馈。去年8月,山东印发《关于促进我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示范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给予容量补偿。今年1月,新疆发改委发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我区新型储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文章,明确给予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相同容量电价机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疏导机制,由源、网、荷共同承担储能发展成本。

  无独有偶。3月1日,湖南发布全国首个容量交易试点方案,发布了新型储能容量市场化新交易品种,推动风电、集中式光伏等新能源与新型独立储能进入容量市场进行交易,省内63万千瓦储能企业将参与该交易,全年预计疏导储能成本2亿元。

  ◆◆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

  深挖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此前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新能源配储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储能项目“建而不用”问题突出。

  “目前,国内储能电站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发电侧配置储能电站主要依靠减少弃电率,提升发电效率增加收益;用户侧共享储能电站收益主要来自峰谷价差,由于峰谷价差受到电价波动以及电网代购电的影响,整体收益不稳定。国外储能电站的大部分收益来自电力市场交易,国内目前无法直接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储能电站收益来源单一。”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坦言。

  换而言之,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亟需“有身份”“有活干”“有钱赚”。宋海良指出,当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稳定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做好储能参与各类市场的统筹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引导独立储能运营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导和盈利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建议,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配储能,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同时,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明确储能市场定位,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