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皓新能源与中科海钠联合打造的首台钠离子电池样车公开亮相。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只是试验车型,但其标志着钠离子电池距离市场化应用又近了一步。
据了解,在锂盐价格高位震荡的背景下,作为公认替换方案的钠离子电池持续升温,多家上市公司争相推进钠离子电池量产进程。
■■多家企业加码布局
今年以来,钠离子电池产业动态不断,多家企业密集发布项目建设最新进展。2月13日,雄韬股份宣布,与京山市政府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拟投资105亿元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园,旨在将公司钠离子电池产能落地。2月28日,雄韬股份进一步表示,参股公司现阶段已完成了钠离子电池体系及工艺验证产线,第一代钠电池产品的材料体系、工艺路线已于今年年初完成内部评测,目前已经完成小批量试产,即将准备钠电池产品中试。维科技术也于近日称,公司钠电项目于2022年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6月底实现量产。
浙商证券的研报显示,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已规划产能达到48GWh,叠加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公司2023年明确的全面产业化规划,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23年实现产能爆发。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指出:“企业密集布局钠离子电池产能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原料成本较低,未来降本空间较大。理论上,钠离子电池成本可以降到每瓦时0.3-0.4元,低于锂离子电池生产成本,在成本敏感度较高的微型及小型车领域有望快速渗透。而且,钠离子电池没有资源上的限制。”
据了解,当前,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大约占全球储量的7%;相比之下,我国钠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2%,堪称较为丰富。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员曹广平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丰度高,负极板可以由铜变成更轻的铝,可以采用浓度更低的电解液。在当前锂电池已对其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翻身需凭借自己差异性的特点。”
■■成本优势未真正体现
在各方加码布局下,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大幅提速。多家行业机构此前预测,2023年将成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
吴辉表示:“如果只是有产品下线,那今年肯定会有钠离子电池的产品出现并装到一些样车上。但是,真正实现产业化应该是指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能够批量生产,可能还需要1-2年时间才能将产业链培养起来。”
总体来看,在近两年锂价高涨的背景下,作为锂电池“平替”的钠电池已经步入产业化前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碳酸锂连续两个月呈降价趋势,那么近期锂价回落会对钠电产业的发展进度造成一定冲击吗?
“钠离子电池最大的优势是成本。”吴辉说,“碳酸锂降价,锂电池成本就有望往下走,价格一旦跌到10万以内,锂电池的成本会非常接近钠电池的理论成本,那么钠电池的替代性也就不太强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仍有问题待解。吴辉指出:“技术方面,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偏低,循环寿命也不长,在2000次左右,而商业化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已经达到3000-6000次,差距较大,后续还要针对这些指标进行优化提升。另外,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也还没有真正体现。前面说的每瓦时0.3-0.4元是理论成本,实际成本大约在每瓦时0.7元左右,甚至比锂电池还贵。因此,在降成本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了解,当前行业磷酸铁锂电池平均成本约为每瓦时0.51元左右,三元锂电池的成本约为每瓦时0.64元左右。东方证券指出,长期来看,碳酸锂存在降价可能,但是,只要碳酸锂价格高于15 万元/吨,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就依然存在。“并且,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产业不断成熟,钠离子电池的降本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应用场景持续扩大
国泰君安的研报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吉瓦时的钠离子电池量产线落地,钠离子电池示范应用已进入两轮车、5G基站、储能电站、A00电动车等诸多领域。
不过,从量产到大规模使用,钠离子电池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据了解,由于钠离子电池质量能量密度低,无法支持长续航,因此应用场景相对有限,目前主要应用于通信基站、低端低速电动车、电力储能等对能量密度需求相对不高的领域。
“短期之内,钠离子电池肯定会先应用于对电池容量要求不太高的领域里,后期循环性能进一步改善后可能会用到储能上。”吴辉表示,“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指标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应用场景肯定也会越来越多。”
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此前曾公开表示,在乘用车应用方面,钠离子电池普遍可以满足续航400公里以下的车型需求,宁德时代通过首创的AB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钠锂混搭,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使钠离子电池应用有望扩展到500公里续航车型。这一续航车型会面向65%的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