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2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皖北老雁馍

■马晓炜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2月27日   第 20 版)

  二月二送老雁馍,是我的老家皖北一带家喻户晓的习俗。

  这一天,十里八乡有剃龙头、熏百虫、避蝎子等习俗,各家各户还要制作孩子们最馋的老雁馍。老雁,即大雁,相传古时沿颍河一带在二月二前后,常有大雁起落于河岸,凄厉鸣叫,时间长了,有人把这种现象与“龙头节”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说法。如何帮老人消灾避祸呢?有人出了个主意——把大馍蒸制成大雁状,让女儿送给老人,老人吃了后就能保平安。久而久之,蒸老雁馍就演变成一种风俗。

  传说归传说,但在农耕社会,女子出嫁后就要以婆家为重,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娘家。而大雁年复一年,往返有期,不忘故地,激起了已婚女性的联想。她们以雁自喻,并寄情于雁,催生了具有地方色彩的老雁馍民俗。春光明媚时,她们希望与大雁一样回归故里,与亲人相聚。

  我记忆里,二月二那天,母亲会早早起床,房前屋后洒扫一新后,便将雪白的面粉舀入盆中,再配上老面头做的引子,庄重地发酵和面,蒸制大雁馍。和面是个力气活,没几分钟,母亲累得气喘吁吁,我们劝她面和得差不多就行,她却坚持:“软面饺子硬面馍,只有面团揉搓到火候,‘老雁’才不走样,做出的馍才好吃。”

  母亲和面的工夫,父亲把含有韭菜、芹菜、馓子等食材的馅料准备妥当。散发着春天气息的馅料,被母亲裹入揉摁好的剂子,接着像捏橡皮泥似的一番揉搓和推提后,老雁立即挺起了胸脯,昂起了脖子,再用两颗黑豆作眼睛,拿剪刀剪出漂亮的嘴巴,“老雁”瞬间有了神韵。最后用梳齿按出一双翅膀和羽毛,栩栩如生的一只大雁便振翅待飞。

  母亲忙得热火朝天,父亲也没闲着。他挥动着理发工具,哼唱着“二月二,春开头,小孩子先剃头……”的民谚,麻利地剃去弟弟蓄了一冬的长发,唯留头顶和后脑勺一撮头发,俗称“剃龙头”,以盼龙神保佑,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

  蒸老雁馍是个耗时耗力的技术活儿,得文火、大火互相配合着,才能保证既蒸得蓬松,又不裂开。差不多到了响午,蒸笼里散发出腾腾热气,诱人的香味随之弥漫开来,令人口舌生津。

  母亲郑重其事地掀开锅盖,白白胖胖、憨态可掬的“老雁”映入眼帘。纵然我们馋得垂涎欲滴,她也是先挑出个儿大、馅儿多的,放进柳篮,准备送给姥爷姥姥,祝愿他们健康长寿。随后,我们才从母亲手中接过热腾腾的老雁馍,看着那可爱的模样,实在舍不得吃,可最终还是经不住诱惑,大快朵颐起来。面香伴着馅香,真是人间美味。姥爷姥姥吃着母亲送去的老雁馍,高兴得合不拢嘴,称赞女儿心灵手巧,很有孝心。

  光阴荏苒,吃老雁馍的习俗还在故乡传承,并作为特色美食远销全国。虽然现在的老雁馍造型更加美观,馅料更加丰富,但生活在异乡的我,每年二月二仍然怀念童年时母亲蒸的老雁馍,慢慢回味,满是幸福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