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2月23日举行的全国风能装备行业年会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金风科技副总裁薛乃川表示,伴随产业拐点的到来,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2022年,全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出现历史性拐点。拐点的出现在坚定全产业发展信心的同时,也赋予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更多的责任和更高的使命。
回顾整个风电发展历程,从“七五”时期到现在,中国风电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不仅仅拥有了全球瞩目的装机规模,还拥有涵盖风资源测评、风电场开发建设、设备制造、检测认证、投融资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拉动了材料科技、试验检测、大件运输等行业的进步与突破,已成为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从业人数约250万人的规模化新兴产业。
在薛乃川看来,拐点既是转折,同样也是新的起点。风电行业在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和跨界融合四个维度上不断深入演进,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常态化阶段。既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也凸显出新的问题,亟需全行业、全产业链乃至社会各相关方的携手合作,共同把握机会,解决挑战。
2023-2025年,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7000万千瓦。到“十四五”末,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超5亿千瓦。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正在加快建设的黄河上游、河西走廊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以及藏东南、川滇黔桂两大水风光综合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擘画出风电发展的广阔天地。
薛乃川认为,随着风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能源供给的稳定性挑战逐渐加剧。应对这一挑战,既需要风电自身在功率预测、电网主动支撑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还需要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共同保障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金风科技在北京建设的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充分结合了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和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储能,在源、网、储、荷各能源环节进行优化和再造,实现整个园区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50%,正是探索和实践“两个一体化”的典型案例。
创新是风电行业长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核心部件以及新架构的技术进步构建起全新的技术体系,支撑行业不断探索突破产品的性能极限和可靠性水平提高。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风电应进一步警惕全球产业链风险,在可替代新材料、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国产控制器等领域加强科技攻关,突破自我,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薛乃川表示。
现阶段,风电发展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逐渐常态化,多元的场景既拓宽了风电的应用领域,同时也对风电定制化解决方案提出新的要求。
薛乃川表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风机不再唯大是举,因地制宜,精准评估风资源和风机点位,综合考量负荷、电网、电力交易等因素成为最优解决方案的关键。尤其是随着风电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中,不仅要关注发电量,也要关注市场化电价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对风电投资收益保障提出的新挑战。”
“双碳”背景下,风电的跨界融合正变得越来越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高铁、航空、电力电子、传统能源企业等跨界主体切入风电行业,给风电行业带来许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思考和新模式,绿色电力也在融合之中走进各行各业,满足全社会的绿色发展需求。
但是,在跨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跨行业的技术融合标准、多领域联合设计软件平台的整合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如“风电+储能”,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储能配置比例依据与标准,储能涉网指标与相关技术要求不明确,储能消防验收标准、技术监督体系、运维标准、回收检测标准与机制等不健全等问题,“风电+储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关于跨界融合实践,薛乃川以金风科技为例表示,在风机制造方面,通过跨行业的深入合作,金风科技16MW海上机组在超长风电碳纤维叶片、外径最大三排柱滚子轴承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海上风机安装方面,金风科技与专业的海上风电工程总包和海洋资源开发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1600吨风电安装平台,以满足海上大兆瓦风机的发展之需;在风电场开发方面,金风科技与中石化江苏油田公司合作,充分利用油田老井场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打造了分散式风电项目,助力中石油绿色低碳转型。(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