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

本版新闻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2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俄乌冲突一周年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2月27日   第 02 版)

  全球原油贸易格局生变 战略资源重要性不变

  ——访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

  ■本报记者 李丽旻

  去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给全球油气市场带来深刻变化。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针对全球原油供给格局、原油贸易状况因此而发生的改变做出了解读。

  全球原油供给格局生变

  在王震看来,俄罗斯原油供应变化短期将取决于西方制裁措施执行力度和印度等新买家的接纳程度,中长期将受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力度和关键技术封锁程度的影响。从数据来看,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原油产量先降后升,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月俄罗斯石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48%。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俄罗斯原油大幅折价。

  王震告诉记者,随着美欧的跨大西洋能源同盟更加紧密,美国、巴西、挪威等国家将成为全球原油增长的主要动力。欧佩克成员国将成市场主要调节者,未来供应计划将围绕保障产油国利益制定。在美国、巴西、挪威、加拿大和圭亚那的带动下,2023年预计全球石油产量将同比增长1%。

  原油贸易路线重新“洗牌”

  原油供给格局的变化将带来全球原油贸易路线的“洗牌”。王震表示,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是欧洲原油进口最大来源国,但随着欧美制裁措施不断加码,俄罗斯对欧出口的原油总量明显下降,美国、中东、非洲对欧出口占比快速上升。

  王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对俄制裁直接导致部分原油贸易“舍近求远”,原油的运力需求出现了不合理增长。“叠加疫情等因素,2022年全球油轮总运营运力增长低于过去三年平均水平,新油轮订单也处于21世纪以来最低位,运力供需失衡导致油轮运费大幅上涨。同时,俄罗斯海运原油限价政策与相关制裁实施以来,俄罗斯出口油轮运力严重不足,市场上承运俄罗斯原油的公司已不再参与俄罗斯原油海上运输。虽然俄罗斯宣布了包括建立自有航运保险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反制措施,但是全球海运原油贸易格局的变化已经非常明显。对比之下,陆上管道运输技术更加成熟可靠,未来将在保障各国原油进口安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原油战略资源重要性不变

  鉴于当前的市场变化,王震认为,原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很重要。“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安全成为各国首要议题,如果缺少必要的持续投资以维持油田开发与生产,石油供应将严重短缺,威胁全球能源安全。从近期各公司发布的报告来看,为了回应资本市场预期,国际石油公司转型更加务实,注重平衡传统油气业务和低碳业务,上游业务配置也更加精准。”

  对于我国来说,王震表示,应立足资源禀赋,保障能源安全。“煤炭是能源安全的托底保障,是‘先立后破’的重要基础。石油和天然气在转型时代仍将是主要能源,部分领域很难被可再生能源替代,为此,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增储上产行动,让国产油气发挥‘压舱石’的作用,保障国内供给稳定。同时,风、光等资源分布虽相对均匀,但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和关键矿产资源可能成为能源安全的风险敞口,为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另一方面要提前谋划布局,保障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最后,能源安全离不开国际合作,要持续优化进口来源和手段,助力国内石油企业高质量发展海外油气业务,提高能源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引领全球能源行业发展,提升全球能源治理能力。”

  能源安全形势比以往更复杂

  ——访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能全

  ■本报记者 王林

  “俄乌冲突引发了20世纪两次石油危机以来全球能源市场最大的动荡。希望全球能源市场尽快恢复稳定。”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能全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能源被作为制裁和反制裁手段

  针对剧烈动荡的全球能源市场,王能全认为,最突出的特征有三个:一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都涨出阶段性或历史性的高位;二是持续高涨的能源价格,引发了全球性通货膨胀;三是美国、欧盟等能源消费及进口国,俄罗斯等能源出口国,均将能源作为制裁或反制裁的领域及手段。“自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的‘石油武器’之后,能源武器在21世纪再次成为国际外交舞台的政策选项和重要手段。”他表示。

  现行贸易格局或持续较长时间

  王能全指出,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性能源危机,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是深刻改变了全球能源贸易格局。

  “一直以来,俄罗斯是欧洲地区能源进口主要来源,这使得国际油气市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也是多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经常看到俄罗斯与欧盟之间关于油气管道问题的争执。”

  他强调:“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建立起来的欧洲能源市场被摧毁了。”这导致俄罗斯在欧洲的油气市场份额被美国、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填补,其中美国获取的份额最大。尽管目前俄罗斯的能源产品被“驱逐”出欧美国家,特别是欧盟,但如果单从市场因素考虑,这是不经济的,这一改变是不会长期持续的。

  王能全认为,如果这场地缘冲突不能很快结束、如果世界能源进口和出口国之间不能重拾信任,那么能源市场贸易格局的改变,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能源安全形势愈发复杂

  王能全指出,目前,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进口国和生产、出口国同样面临的问题。“无论是能源消费、进口的一方,还是能源生产、出口的一方,均将能源作为武器,用于对付对方的制裁或反制裁手段。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凸显了保障能源稳定和安全供应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他坦言。

  不过,在王能全看来,尽管也受到了全球能源市场震荡、能源价格高企的影响,但我国油气市场仍然平衡有序地运行,石油天然气供应保障稳定,油气行业较好地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持续一年的俄乌冲突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定要分散并多元化油气进口来源,不能对任何国家形成进口依赖;二是要密切关注并跟踪分析全球能源形势的变化,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必要时通过立法等多种手段,确保国内能源供应和市场的稳定,将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

  西方对俄能源制裁影响有限

  全球原油供需或仍维持紧平衡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对俄实施的石油禁运措施,后续西方国家又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实施了限价,一时对俄罗斯原油贸易产生了冲击。

  对俄实施制裁的西方国家初期预计俄罗斯可能大规模减产石油,或将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多次呼吁“欧佩克+”快速增产,以期达到西方跨国公司控制油价的目的。但从实际上看,“欧佩克+”并未顺从西方国家的意志,采取了不增产的态度,以确保产油国自身利益,这也让欧美大型跨国能源企业无法按照政府意志对油价进行操控。

  不仅如此,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也不甘示弱,采取了多重反制措施,比如,停止向不友好国家出口石油、采取低价折扣方式向没有对其实施制裁的国家出口石油、石油贸易采取非美元和非欧元结算等。从最终结果来看,俄罗斯石油出口流向发生了改变,目标市场由西向东转移。目前,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石油量已经很小,而出口到亚洲地区的石油量逐渐提高。

  从全球石油贸易走向来看,由于俄罗斯出口至亚洲的石油量增长,亚洲国家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规模出现缩减;同时,中东产油国增加了对欧洲的石油出口量;另外,亚洲某些进口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之后,也可能采取某些变通方式转卖至欧洲。

  俄乌冲突的爆发实际上并未对俄罗斯原油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市场份额造成明显打击,反而推高了对俄实施制裁国家的用能成本。

  全球原油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仍处于偏紧平衡的状态;从长期趋势来看,原油需求则可能逐渐被可再生能源替代。

  一方面,短期内,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还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推动下,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需求可能逐步被低碳能源替代。以欧洲为例,通过这次重大地缘政治事件,欧洲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就是必须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包括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目前,尽管不能确定欧洲能源危机已经解除,但总体上能源运行好于预期。从长远来看,欧洲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转型步伐,逐渐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李丽旻采访整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

  能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过去一年来,俄乌局势仅仅是众多影响全球能源供需态势变化的因素之一。全球范围内,油气供需基本平衡的态势实际上没有变化。

  但从日常交易过程来看,2022年,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料价格都出现了短暂的大起大落,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进口能源的国家和企业适应变化能力和潜力都得以释放。

  在本轮油气贸易机制变化的背景下,美欧国家重点提高了自主供应的能力,包括追求其对非化石、可再生能源的整个产品链、产业链的可控程度。上述国家实施的提高能源自主供应的举措,在本质上与全球化历程中的能源转型机制已出现了重大不同。

  在不影响消费稳定性的前提下,碳中和目标推进的核心逻辑依然是:不对满足经济和社会能源需求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以提高整体能源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程度决定减碳的进度。

  与此同时,化石能源仍将是各国维持其能源体系稳定运行所依。这是由化石能源在使用环节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程度所决定的。在履行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的当下,观察化石能源在一个国家能源体系中的分量,不应局限在统计数据意义上的占比,并仅仅从供应量出发去调整政策。从政策、金融、技术等角度督促化石能源生产、运输、加工、消费全过程效率的不断提高才是正途。

  面对动荡的国际环境,以牺牲本土能源和非能源产业节能降耗的进步作应对是不可持续的。倘若一味追求本土供应,轻视低效和低价能源消费在公共健康、低碳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环境和生态等领域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最终受负面影响的是自身的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在全球经贸互动中的竞争力。一方面,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方案将依然是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政策模式;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的追求也不能被稀释,各国间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能效和低碳程度。(李丽旻采访整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

  传统能源贸易格局被打破 

  供应链重组速度快于预期

  俄乌冲突改变了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在传统格局被打破的情况下,供应链重组速度明显快于预期。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市场变革,影响复杂且深远,最大的影响就是打乱了历史供需关系和传统贸易格局。这场地缘政治危机推动历史供需关系发生质变,决定着全球经济、能源安全、绿色转型的前景走势。

  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但能源需求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还是存在有利增长空间,这促使供应链的重组脚步加快。过去一年来,供应链重组速度快于预期,主要体现在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上。整体来看,能源价格回落速度比供求关系的调整要快。

  在能源贸易方面,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然气市场。欧洲摆脱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后果是对昂贵的海运液化天然气进口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来自美国。不难看出,美国正利用能源当“抓手”捆绑欧洲。

  对欧洲而言,必须对绿色转型拥有新的认知。目前,欧洲地区新能源发展普遍呈现小块、分散化的特点,这对于支持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并不具备多大效力。

  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不应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能源安全方面,应立足自身,适当增加能源进口、推进贸易关系,实现能源来源多样化。

  从长远来看,中俄能源合作应该通过适当且稳妥的方式展开,我们仍要做好应对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的准备,将渠道保持得多一些、宽一些,坚定走多元化道路的思路不变。实际上,我国在持续加快新能源转型的同时,还在努力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以强化自身能源安全。(王林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