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高端访谈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1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

——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1月09日   第 07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又应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贾康发表了他的观点。

  将绿色金融纳入政策性金融轨道

  问: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何在?在“双碳”目标下,如何进一步理解其作用?

  贾康:金融服务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早期更多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与之相适应,金融机构更注重如何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而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有时间表要求的战略性目标,也是我国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意义十分重大。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配合经济社会转轨改革所需的制度建设以及机制转换,在依靠法律、行政等手段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也就是利用利益杠杆,引导千千万万资源与能源用户(既包括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也包括作为消费者的大众)产生内生、自觉的绿色发展动机与行为,这就是“双碳”目标赋予绿色金融的更深层意义和更具挑战性的要求。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可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这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显然需要纳入绿色低碳发展的系统工程之中。

  问:“双碳”目标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贾康:促进金融为绿色发展服务,作用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绿色低碳转型在实践中要面对一个尖锐问题——从直接效益视角看,企业往往难以从绿色低碳活动中获取利益,甚至需做出一定商业性牺牲才能实现转型。站在“在商言商”的立场上,绿色金融如果仅在商业性金融的轨道上、依靠自律式的社会责任感道德驱动运行,未来发展空间难免受限。基于此,既要有效市场发挥作用,也需有为政府提供积极的政策性引导。

  我更强调将绿色金融更多纳入政策性金融轨道推进发展。总结来说,就是以财政性资金为后盾,形成既有政策性资金支持,又有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特征的模式,从而达到杠杆式的放大作用。同时,继续使商业性金融业界加大对绿色金融的重视,进一步探讨商业性金融体系如何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一定的自愿性、自律性,让其作出更为主导的努力。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真正令绿色金融发展、壮大起来,一定要加入能从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政策因素。

  推进“双碳”是持久战而非突击战

  问: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整体处于什么水平?

  贾康:绿色金融在我国已具备一定规模,所占整个金融活动领域的比重逐步提升,但与我们的期待还存在明显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不排除绿色金融会出现一定的波动性,但其功能作用将不断强化、优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相比前期,金融机构也在发生变化。比如,2021年启动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就加入了碳金融元素,后者显然已被纳入绿色金融的广义概念。很多东西还在摸索经验,但绿色金融发展呈方兴未艾之势。

  问:如何理解与规避“波动性”及其风险?

  贾康:经济生活的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有风险因素,金融面对的风险更加明显,在一般金融风险层面,又增加了一些所谓的市场失灵风险。比如,一个个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伴随着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往往却由广大社会成员承担,这种污染表现就成了一种所谓的负的外部性。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但市场并不万能。这些负的外部性,是就市场本身而言的一种缺陷和资源优化配置上的失灵状态。我们需要将正的、负的外部性全面纳入风险评估模式,并以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经济手段为主,再配合一些必要的法律、行政手段,引导和优化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对冲负的外部性。

  除了市场失灵,其中还有政府失灵的风险,不排除政策决策可能发生失误、事与愿违。2021年下半年,意料不到经济走向低迷特征。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交织下,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韩文秀副主任言简意赅指出,我们主观方面存在“双重谬误”,即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前者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公权管理环节,对政策的掌握方向似乎是正确的,一起发力从严从紧防范风险,但在宏观上却实际形成了不可否定的负效应。分解谬误的突出例子体现在,大家都高度重视“双碳”目标,推进过程却出现把系统工程碎片化的认识偏差。不少地方似乎都想火线立功,在一些场合把“双碳”这场持久战打成了突击战,造成一些“碳冲锋”行为,违背政策理性、客观规律。“双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何积极稳妥往前推进,我们还得总结经验教训,合乎规律性要求。

  系统性全面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

  问:基于上述现实,如何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

  贾康: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宏大而复杂。简略来说,我认为提升至少需要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从系统的组成结构角度,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同时配套政策优化支持。

  制度创新包括一系列绿色低碳发展的配套改革,关键之一就是资源能源产品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当前,一般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比较充分地市场化了,但在能源产品方面依然不足,还不能适应“双碳”目标导向。必须推进改革,让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变成一种内生动力的引导,使千千万万分散的企业和消费者,根据自身利益自觉考虑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绿色化。

  科技创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比如,结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意义重大;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果丰硕,如何进一步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其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比重——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重大技术支撑。技术本身,加上相关机制政策、人才培养及教育科技等方面改革,共同构成又一项系统化任务。

  管理创新同等重要。管理经验的积累是久久为功之事,但目前,我国真正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管理体系创新尚不成型。因其处理的问题更为复杂、重大,不是一般性简单讨论就可解决,需要既充分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又全面总结本土经验,攻坚克难。

  另一个维度在于,推进“双碳”目标要按一定的时间表循序展开,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合理防范风险、如何提升创新水平并产生综合绩效等问题,也要一步步讨论。先有大的框架,再不断跟踪修正具体进程,滚动式推进每个阶段的绿色低碳系统工程,推动综合绩效水平逐步提高。

  问:与煤相关的项目,要想获取绿色金融支持难度较大,如何帮助其解决转型需求?

  贾康:的确,有些金融机构遇到这类问题会绕着走,有的甚至直接宣布跟这类项目不沾边。然而,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不会改变,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并积极妥善处置。完全回避与煤相关的项目建设、投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并不符合当前客观要求,金融机构不可“一刀切”。

  帮助这类项目解决融资难题,既需要金融支持,也离不开必要的方向性政策指导与务实性的助力措施,后者可弥补简单靠市场原则、靠道义原则调节而产生的不足。如何促使这些项目在绿色低碳取向下创新突破;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煤炭造成的污染;如何提升煤炭回采率、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具体问题还需具体讨论,理应引入政策性投融资的力量。

  (原文收录于《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文集2022》,本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