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多年繁荣之后,全球绿色债券市场面临新一轮动荡,债券发行变得愈发谨慎。业内指出,全球绿色债券市场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从最初的世界银行等全球机构主导,到企业和银行占据主要发行地位,进入2023年后,国家信用背书的绿色主权债券将乘着绿色金融发展的东风呈现起势。
■■ 发行势头强劲
绿色主权债券同时包含了主权债券和绿色债券的内涵,是以一国的国家信用背书,由财政部门或其他国家代理机构筹集资金,以国家名义发行的债券。事实上,2022年下半年绿色主权债券市场就已经开始呈现上升势头。
2022年8月初,新加坡发行首只绿色主权债券——绿色新加坡政府基础建设债券,发行期限50年,发行规模24亿新元,所得收益将用于支持2030年绿色发展蓝图中的项目,包括资助地铁裕廊区域线和跨岛线的绿色项目。同时,这只绿色主权债券也是新加坡政府到2030年筹集高达350亿新元主权和公共部门绿色资金的一部分。
新加坡这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绿色主权债券发行活动,恰逢全球主要央行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导致新债发行减少之际,间接凸显出投资者对瞄准气候问题的金融品类热情依旧。
2022年11月下旬,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协助匈牙利成功发行20亿元绿色主权熊猫债,发行期限3年,票面利率3.75%。这是继2017年匈牙利首次亮相中国熊猫债市场后的第4次发行,也是《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正式发布以来,境外主权发行人首次在中国发行绿色债券。
进入2023年,绿色主权债券发行前景将更为乐观。印度财政部宣布将在2023年发行印度首笔绿色主权债券,旨在2023年3月前筹集1600亿卢比,债券收益将用于资助太阳能、风能和小型水电项目。
负责管理希腊主权债务的国家机构是希腊公共债务管理署也做出决定,考虑在2023年发行希腊首只绿色主权债券,以支持可持续发展并加强绿色融资。此举将使希腊国家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行动保持一致,进而促进对ESG和“漂绿”方面的监管审查。
高盛旗下资产管理公司NNIP绿色、社会和影响力债券首席投资组合经理布莱姆·博斯表示:“绿色主权债券市场势头异常强劲。俄乌冲突引发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将通过政府提供资金,这无疑会促使各国政府在未来以国家信用背书发行更多绿色债券。”
■■ 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法国巴黎银行指出,随着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则已经与国际标准接轨,加之政府出台相关鼓励和支持性政策,中国将继续成为绿色债券发行的主要推动力。彭博资讯预计,中国绿色债券销售额有望从2021年的68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900亿美元。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2)》,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增长空间较大,截至目前贴标绿色债券在总体债券市场规模占比不足2%。发行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发行主体较为单一,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在绿色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仍然较强。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介绍称,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这两个业务的规模分别达到了20万亿和1.4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列世界第一和第二,在绿色金融、ESG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中国的带动下,亚洲地区绿色债券市场整体生机勃勃。法国巴黎银行预计,除中国之外的亚洲其他地区2022年绿色债券销售额将增长10%。彭博社汇编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ESG债券销售额上涨近50%至230亿美元,目前约占企业债券销售额的1/4。
日本野村证券可持续金融产品主管相原一幸表示:“日本2023年将发行更多ESG债券,销售额将比2022年增加1万亿日元(约合75.22亿美元)。”
印度方面,该国是2021年新兴经济体中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人,当年ESG债券和绿色债券总计发行规模达到近70亿美元,2020年为14亿美元,2019年为40亿美元。
■■ 西方绿债“淘金热”将结束
与亚洲市场相比,欧美地区正在收紧对ESG债券的监管审核,这无疑将给绿色债券市场的整体走势带来拖累。事实上,由于市场波动和更高的利率阻碍了借贷人,欧洲债券市场开始降温,绿色债券也随着监管的加强而开始放缓。
彭博社报道称,西方的绿色债券“淘金热”即将随着ESG债券发行繁荣的结束而终结,2023年开始美欧国家的ESG债券销售将面临更为严苛的审查。
法国巴黎银行表示,严格的审查可能会推迟或损害绿色债券的发行,该银行是2022年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人。
摩根士丹利策略师卡洛琳·坎贝尔则表示:“我们预计,对‘漂绿’的担忧和加息将对绿色债券整体发行不利,并使发行量保持在低位水平。”
彭博资讯汇编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ESG债券和绿色债券的销售规模达到近8700亿美元,比2021年的1.1万亿美元下降15%。巴克莱预测,俄乌冲突带来的涟漪效应将延续到2023年,2023年全球ESG债券销售规模将不足1万亿美元。
事实上,持续可靠地弄清楚何为“绿色”,一直是影响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增长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了解决“漂绿”问题,各国应进一步收紧审查范围,制定有关绿色债券发行的基本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