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本版新闻

中国能源报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党代表话能源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10月24日   第 04 版)

  牛栓文代表:

  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

  ■本报记者  吴莉  李丽旻

  党的二十大报告绘就了一系列未来发展的“施工图”,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这对一家有60多年历史的老牌油田企业意味着什么?

  “ 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能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胜利油田嘱托我们必须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减碳水平的重要指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胜利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企业,必须走在前、作表率、开新局!”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牛栓文坚定地说。

  ■担当能源保供重要责任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障。胜利油田始终坚持产业报国,累计生产原油12.8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1/5,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作出了全面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的重要指示,胜利油田贯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勘探大突破、原油稳增长、天然气大发展”的决策部署,把端牢能源饭碗作为再立新功、再创佳绩的首要任务,统筹制定了“常非并重稳定东部、加快勘探发展西部、中中合作拓展外部、探索突破国际合作、储采并进增强保障”的发展思路,助推油田较长时期效益稳产,高质量推进百年胜利建设。

  这一年来,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2021年已上报预测储量4.58亿吨,2022年预计上报新增预测+控制储量11.5亿吨,将成为油田增储建产的现实战略接替新领域,展示了良好勘探光明前景。

  胜利油田深化认识“四个10亿吨”资源潜力,谋划推进“七个产量增长点”(海上、西部、低渗透、稠油、页岩油、化学驱、CCUS),新区规模效益建产持续提升,单井产能同比提高10%,老区提能稳产全面展开,稳产基础持续夯实,页岩油示范规模开发高效推进,初步具备效益开发条件,确保高效完成年度保供任务,支撑“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规模效益稳产,坚定当好国内油气增储上产推动者。

  同时,胜利油田还坚持储气储能和油气开采并举,把储气储能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深地油气藏储存空间,探索储气于藏、储能于藏新路径,加大储气库建设力度,山东省首座储气库——永21储气库2021年底建成地下投产,今年又筛选6个有利目标,全面启动花沟等储气库建设,有效增强区域调峰应急保供能力。

  ■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期间,对胜利油田自主创新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高温高盐聚合物驱油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给予肯定,并要求胜利油田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继续保持领先水平,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高度契合。胜利油田突出强化创新驱动,坚持“集成化、高端化、智能化、平台化、产业化、流程化”创新方向,加快打造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先导型企业和石油行业重要创新策源地。

  高层次实验平台是基础理论创新的根本。胜利油田推进了国家能源CCUS技术研发中心、智能油田研发中心等多个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并保持高水平开放合作,推进跨系统、跨专业基础理论协同创新,建立了内部转化、技术许可、孵化器等多渠道转化方式,将科研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

  8000多项科技成果,12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6219件国家授权专利,是胜利油田的“军功章”。面向未来,胜利油田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蓄积绿色发展新动能

  老油田如何走“新”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牛栓文同样谙熟于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现代化建设所需,也是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胜利油田以助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己任,以“净零”排放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关系,实施节能、减污、降碳、发展协同增效,大力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能效提升计划”,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2年的1158万吨降低到2021年的654万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坚决回答好“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考题。

  此外,胜利油田主动迎接产业变革、绿色转型,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多年来,胜利油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陆海风电、余热利用、地热光热等新能源,累计投产各类新能源项目116个,光伏装机规模213兆瓦,年发绿电能力2.6亿千瓦时、供热能力达到220万吉焦,绿能替代率高达8%。“十四五”末,胜利油田年发绿电37亿千瓦时,直接用能中新能源占比达到40%。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牛栓文的话掷地有声。

  何雨春代表:

  加快能源供应

  从“供得上”向“供得好”转变

  ■本报记者  吴莉  人民日报记者 张枨

  10月18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雨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能源报:我国提出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的发展方向。作为传统能源企业,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将如何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过程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何雨春: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和煤电产供储销体系,加快推动能源供应由“供得上”向“供得好”转变,坚决落实能源保供政治责任。

  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序替代。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头号工程,抢抓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全力以赴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抢占新能源规划、设计、咨询、施工和运维市场,加快布局新能源制氢、大规模储能及氢能综合利用等产业,着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一流大型能源企业。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翻两番。

  二是巩固发展煤火电固本强基。加强煤电机组运行维护和电煤供应保障,应发尽发,稳发满发,确保高峰负荷时段顶峰出力。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矿山,有序建设高参数、大容量百万千瓦级机组煤电一体化项目,做强做优煤火电,为大力发展新能源提供坚强的调峰支撑保障。

  三是全力抓好安全生产稳定供应。树牢“大安全”理念、构建“大安全”格局,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全面提高设备可靠性,有效防范遏制特重大安全事故,全面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

  中国能源报:作为以传统能源产业为主的公司,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哪些优势?新能源发展有哪些规划,将在公司业务中占据多大比重?

  何雨春: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能源企业深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势在必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属大型能源企业,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军新能源产业,主要有三方面优势:

  一是面临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重大机遇。国家提出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规划以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以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为补充,建设总装机约4.55亿千瓦的大型风光基地。

  二是内蒙古新能源资源富集。内蒙古风能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0%,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得天独厚的资源为企业实现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三是具备新能源发电全产业链建设运营能力。202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定战略重组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企业新能源发电“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服务”一体化运营,服务自治区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能力大幅提升。

  下一步,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将加快布局建设大型风电、光伏项目,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自治区新能源事业中挑大梁、作贡献。

  “十四五”期间,主要通过主导和参与千万千瓦级沙漠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百万千瓦级区内新能源基地项目,全力开发区内保障性新能源项目,规划建设煤火风光储热(氢)、水风光储、气风光储等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园区绿色供电替代、风光制氢、火电灵活性改造配套、自发自用、分布分散式等市场化新能源项目,研究探索低碳零碳工业园区、智慧综合能源、新能源虚拟电厂开发建设,实现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一流大型能源企业。力争“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大幅提升。

  中国能源报:未来,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何雨春: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转型创新开拓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实施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切实降低机组供电煤耗,提升深度调峰灵活性。新建新能源项目全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积极布局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煤火电新能源耦合供热项目,加速替代城市燃煤散烧锅炉和燃气锅炉供热。

  二是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按照“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思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发展主业配套产业,主导或参与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业,布局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创造价值链。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主动把握新一代能源技术的变革趋势。积极开展先进高效燃煤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等领域的技术攻关。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智慧矿山、智慧电厂、智慧供热、智慧基建,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加成倍增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周炼代表:

  打好能源转型和保供硬仗

  ■本报记者  吴莉  卢奇秀 

  “近年来,广西全社会用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中长期能源保障面临严峻形势。广西投资集团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不断升级煤电、壮大水电、加码核电。当前正与央企合作开发建设一批重大能源基础项目,总投资超2000亿元,总规模1774万千瓦。”党的二十大代表、广西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炼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出新目标——争当广西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主力军,持续增强广西能源保供能力。

  立足广西,深耕广西。周炼介绍,作为广西首家世界500强本土企业,广西投资集团积极贯彻“双碳”目标,推进生产经营绿色低碳转型,在广西区直企业中率先提出2028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大力建设绿色企业。

  广西投资集团正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先行先试开发广西海上风电产业,成功获得180万千瓦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开发权,参股建设钦州9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实现广西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参股建设防城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储备陆上新能源资源超300万千瓦。到“十四五”末,广西投资集团参控股装机容量将突破3700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将达50%。

  “今年4月,广西投资集团成功竞得广西首批页岩气探采权,计划在明年试采出气,达产后年产气2亿立方米,将实现‘广西人用广西气’。”周炼介绍,广西投资集团作为广西“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实施主体,承担着区内天然气中游管道及其他燃气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任务。截至今年上半年,广西投资集团累计建成分输站场33座,已建和在建管道里程约600公里,累计向全区11个地级市6个县域共23家下游用户输送管道天然气超53亿方,惠及超过2100万人口。

  在周炼看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决定了煤炭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压舱石”的作用,同时以多能互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广西投资集团将持续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一是布局沿海清洁燃煤电厂。广西投资集团正加快推进广投北海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抽凝式热电联产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装置等环保设施,实现烟气“超低排放”的环保目标。今年,广西投资集团大力推动参股的国能广投(北海)能源基地建设,确保2台100万千瓦机组建成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提供至少100亿度稳定可靠的电力。

  二是持续参与水电开发。“十四五”时期,广西投资集团一方面将加大区内水电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并购获取更多优质水电资产;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存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不断挖潜增效。

  三是继续参与核电建设。广西投资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合作,采用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华龙一号”技术路线,建设2台118万千瓦核电机组的防城港核电二期项目,该项目建设正在按计划开展各项安装调试工作,确保年内实现3号机组投产,力争2023年4号机组投产。此外,广西投资集团还将积极参与防城港核电三期(2台120万千瓦机组)以及白龙核电一期(2台125万千瓦机组)建设。

  四是推进一批储煤、储油、储气、蓄能“三储一蓄” 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储煤方面,2021年底如期完成了自治区交办的50万吨煤炭储备任务,同时加快建设燃煤储备基地,建成北海煤炭储备基地、防城港煤炭储备基地、桂中煤炭储备基地,与国家能源集团联手打造国能广投(北海)能源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年储运能力3000万吨的配煤堆场(含铁路专用线),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储油方面,2021年,广西投资集团自建及租用油库约60万立方米,实现油品销量470万吨。下一步,将围绕沿海布局大型储油库60万立方、内陆油库22万立方,力争“十四五”末自有罐容达到50万立方,成为区内油品储运重要主体。储气方面,与中国石化合作在北海投资建设液化天然气(LNG)三期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储气能力5.5亿立方米,最大储气能力11亿立方米,为全面落实国家“南气北送”部署打下坚实基础。蓄能方面,加速推进抽水蓄能开发,成功获得贺州上程项目和来宾武宣天牌岭项目,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

  武钢代表:

  让零碳更经济

  ■本报记者  姚金楠  

  “振奋,深感责任重大。”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走出人民大会堂,党的二十大代表、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武钢久久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他用这短短的八个字向记者表达了心中的感受。

  “振奋”,源自于国家对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高度关注。武钢告诉记者,报告中让他感触最深的内容就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目前,风电是碳排放最低,也是最具经济性的发电技术。同时,还兼具能量密度高,实际占地面积小的优点。规模化使用风电,能够有效助力我国实现绿色转型。”作为一名风电行业的“老兵”,武钢的“振奋”根植于金风科技在助力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上多年深耕。截至2021年底,武钢所执掌的金风科技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6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932亿度,相对于火电,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1亿吨。

  在把绿色能源送往全球的同时,金风科技坚持打造绿色风机,实现绿色生产,构建绿色供应链。针对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数据中心、养殖行业、医药行业、商业地产行业、石油石化行业、港行物流行业等典型场景制定一体化零碳解决方案,助力社会各界低碳转型。

  面向未来,“责任重大”让武钢深感使命在肩。“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背后是我国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国情。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结束,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加,强调控能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只有把新的能源和产业‘立’起来,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才有‘破’的基础,才能实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新的能源和产业如何“立”起来?武钢有着自己的看法。“可再生能源行业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武钢认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要全面推进风电的规模化与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基地。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积极建设海上风电基地。

  “要让零碳更经济。”武钢说,要加速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协同互补融合,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着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和产业加快转型,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