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核,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近40%的受访公众给出了第一答案想是核武器,其次才是核电站。
9月19日,在中国核学会、中国核电联合举办的“魅力之光”核科普十周年暨首届核工业核科普创意大赛启动仪式上,记者听到了这样一组调查结果。
“双碳”目标当前,公众对于核能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如何?未来,核科普工作又该如何深入推进?
■■ 核能认知度仍待提升
活动期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双碳”背景下核能优势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新媒体室负责人周恋彤表示,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当前,我国公众已经具备一定的气候变化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并且认可“双碳”目标的积极意义,但是大部分停留在主观感觉层面。特别关于“双碳”背景下核能优势,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积极有序发展核能的必要性和显著优势。
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周恋彤指出,从政府和核电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核事故的管控能力、信息披露三个维度衡量,公众对于核电信任度有较大提升。“我国公众对中国核电的三大印象是安全、可靠和高效,对于清洁性和我国核电领先优势的认知略差一些。”
在信任度提升的基础上,周恋彤表示,当前,核电的“邻避效应”已经趋于缓和, 超七成公众对居住地附近建核电站或核设施的态度表示支持或有条件支持。“核电站安全性的问题依旧是公众最担心的问题。当前,国内的核电项目与周边居民之间尚未建立起全过程参与互动和紧密联系。相信随着核电社会信任度的提升以及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影响,核电建设和核能发展的公众支持和接受潜力是巨大的。”
■■ 用专业知识消除误解偏见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看来,核科普一方面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科学道理,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的给老百姓答疑解惑。“曾经有人和我谈起,如果中国发生日本福岛那样的核事故,那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我当时就反问他,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核事故呢?”叶奇蓁表示,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工程院曾做过专门研究并撰写了相应文章,结论是中国不会发生类似于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一样的核事故。“我们发展的核电站跟发生事故的核电站本质上是不同的。”
“科学的普及跟科技的创新同样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能源报》总编辑谭介辉表示,当前,要促进核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在核科普领域,要减少大众对于核能认知的盲点、误解和偏见。“要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和大众化的传播让公众了解核能。”
国家原子能机构核应急安全司副司长黄敏表示,新时代核科学技术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核能作为清洁低碳的基荷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步入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涉核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要与时俱进,久久为功,不断创新工作策略和方法,凝聚全社会正能量,让公众理性认识并推动核工业的积极安全有序发展。
■■ 发布面向2030核科普倡议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述栋指出,自核工业创业以来,核科普工作始终是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与核事业发展同频共振。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核能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和快速发展期。
为此,中国核学会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共同发出了《面向2030核科普工作北京共同倡议书》,建议各界社会公众,尤其是核产业从业者、媒体参与方、科普工作研究者、科研院所等一同以更加专业、更加透明、更加开放、更加系统的方式持续开展核科普,帮助广大公众提升科学素质,增强对核科学技术、核安全的认识和信任,共同营造促进核能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及和平利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倡议书主要包括8点主张:精准科普受众,坚持突出重点和融入日常教育;树牢底线思维,加强应急科普储备和机制建设;打造精品典范,提升核科普品牌内涵和美誉度;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核科普的内容与形式;注重整合传播,鼓励优秀科普作品和展览生产;胸怀全球视野,推动核科普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激励相容,建立联动机制和科普统一战线;突出人才优先,加强领军人才和骨干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