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学蕊报道:炎炎夏日,位于山东烟台的海阳核电基地,两大工程按下“启动键”。
7月14日,国家电投海阳核电二期工程、海阳核电900兆瓦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两大工程同步启动。其中,前者是是山东省“十四五”期间首个开工的核电项目,后者是除发电外我国首次核能大规模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创新引领意义。
据国家电投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卢洪早介绍,海阳核电二期工程采用自主设计、国产化的CAP1000 技术,是我国三代非能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成果,建设两台额定容量为125.3万千瓦的机组,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计划于2027年全面投运。
二期工程建成投运后,海阳核电基地将有4台机组运行,年发电量约400亿千瓦时,可满足山东省一半以上人口的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原煤消耗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二氧化硫约10.4万吨、氮氧化物约9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8.8万公顷。“该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将进一步拉动地方就业,带动产业链升级,促进区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助力山东省打造千万千瓦级沿海核电基地。” 卢洪早表示。
另外,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单台机组抽汽供热工程,以及我国核能综合利用的重大创新成果,900兆瓦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能零碳供热技术——“暖核一号”,计划于2023年投运。该工程依托海阳核电在运核电机组实施,将新建约120公里的长距离输热骨干管网,建成后实现跨区域核能供热,供热区域可达青岛、威海地区,可满足约100万人口的取暖需求,同时可替代原煤消耗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
卢洪早表示,900兆瓦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还将实现核能与风光储联合运行、多能互补,构建胶东半岛零碳的水热供给体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提升供热可靠性,助力胶东半岛一体化建设,也为我国区域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新方案。
据了解,海阳核电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二期工程投运后,整个基地将具备3600兆瓦的核能供热能力,每个供暖季可提供热量约4000万吉焦,供暖面积可超过1亿平方米,满足约400万居民的清洁取暖需求。随着后续项目建设,海阳核电最终供热能力可达2亿平方米,将为我国核电基地大规模、远距离、跨区域开展零碳供热提供新示范。
海阳核电项目是山东省首座开工建设并投运的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预留两台扩建余地。一期工程是国家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已于2019年1月全面商运,截至6月底,已累计发电738亿千瓦时,运行业绩稳居世界前列。依托一期工程1、2号机组,山东核电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和实践,迈出了我国核能综合利用第一步。当前,海阳核能供热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三个供暖季,助力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同时,投运了世界首个水热同传、水热同产同传科技示范工程,启动核电余热助力生态建设“南红北移”科研项目,持续为我国核能综合利用探路。
目前,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已形成批量化建设规模,4台AP1000机组安全稳定运行,2台“国和一号”再创新机组建设顺利推进,4台CAP1000国产化机组在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