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能源基建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6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我国首座33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投运50周年——

五十载峥嵘岁月看“秦安”

■郭纪雄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6月20日   第 22 版)

  6月16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走进了甘肃天水330千伏秦安变电站,看着纪念馆内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以及设备区里崭新的现代化设备,一个个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他们是50年前参与过330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者,专程从全省各地赶来庆祝电站的生日。作为我国首座超高压变电站,秦安变电站是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

  

  超高压电网发展的里程碑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西北,是“大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大批军工企业搬迁于此,电力需求极大。国务院提出要在西北地区建设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把从黄河上游刘家峡水电站中发出的强大电流输送到关中地区,解决陕甘两省的用电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330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变电工程应运而生。枢纽变电站的站址设在天水市秦安县郑川乡,西距刘家峡水电站273公里,东到陕西汤峪变电站257公里,正好处在整条输电线路的中间位置。

  1972年6月16日,330千伏刘天线、天关线在秦安变电站并网成功,标志着“刘天关”输变电工程建成,中国电网实现了从220千伏到330千伏的升级跨越。这是我国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路,主要产品设备均由我国科研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是中国电网向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传输发展的里程碑。

  线路投运后,水电比例大的甘肃和火电比例大的陕西实现电力互供、“水火相济”,形成了一体化电力网络。

  在新时代浴火重生

  秦安变电站在建设初期采用了扩径导线、铝包钢绞接地线等新技术、新材料,配置了当时最先进的晶体管保护自动装置。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加上设计缺陷等原因,该站使用的国内首台330千伏并联电抗器存在诸多技术问题。

  1990年初,秦安变电站引进了进口断路器,并于当年9月首次投入西北330千伏系统。至此,运行了近20年的原压缩空气断路器退出运行。从此,该站开启了一些列技术改造,使得这座功勋变电站焕发出老而弥坚的生命力。

  1992年至2002年,全站的断路器、刀闸、隔离开关及操作机构得以更换;2003年6月,该站最后一台少油断路器在运行了31年后光荣退役;2006年,该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完成,主变压器及330千伏、110千伏线路保护更换为微机系列,更换了多功能电度表、数字式功率表;2016年,该站完成智能化改造,所有电气设备全部更换成GIS(组合电气),最终实现远方监控,迈入了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高级阶段。

  精神气质代代传承

  在“刘天关”输电线路投运后,水电比例大的甘肃和火电比例大的陕西实现电力互供、“水火相济”,形成了一体化电力网络。秦安变电站不仅承担着甘肃东部供电任务以及向陕西关中和宁夏固原的送电任务,同时还肩负西北电网调峰的重任。如今,该站年外送电量达23亿千瓦时,为西北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作为中国第一座33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秦安变电站还肩负着探索试验的历史重任。从1972年至1992年,该站取得了15526个宝贵的实验数据,为我国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技术设备不断进步的同时,该站还培养和造就了无数优秀人才,并涌现出了以“天水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为代表的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回望330千伏秦安变电站50年的发展历程,岁月已将忠诚担当、敢为人先这些特有的精神气质,凝聚在了一代代电力建设者的血脉中,并将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