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4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慎终追远道清明(荐·读)

——读《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有感

■刘小兵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4月04日   第 24 版)

  清风徐来,细雨飘飞,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再次来临。如何认识这个有着深厚渊源且颇具文化情怀的节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编著的《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给出了答案。

  全书从清明的由来、文化意蕴、后世迁演等方面,对清明进行了全面诠释。如此,一个节气穿越岁月的浪花,跃上时光的车轮,悠然站立在历史的晴雨表上,洗去惆怅,朗照出一个个隽永的风物,最终站成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清明是祭奠和怀念先人的节日,历来就受国人重视。如今的清明节由历史上的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而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虽然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已基本消失,但踏青、插柳等传统习俗已融合进清明节中。所以,清明既有祭扫、寒食等感伤性的内涵,又有踏青、蹴鞠等亲近自然的民俗活动,而且很多习俗历经演变有了新形式,比如插柳习俗就发展成如今的植树活动等。

  《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以“让清明文化点亮春光”为由,畅谈了抢救和挖掘民间文化,特别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书中不仅提出让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以及增强对节日文化的认识提出了建设性思考。该书认为,清明伴着洁净、素雅的春花而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渲染下,显得优雅而诗情画意。2008年以后,清明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文明祭扫、绿色祭奠,移风易俗过清明成了新的时代课题。在编者看来,缅怀逝者、感念先恩,理应摒弃一些陈腐的过节方式,代之以清新拂面的祭祀之风。对清明节所蕴含的怀念、感恩等核心要素,该书主张要在“尊重民俗、尊重历史现象”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让清明节的精神传承后世,不致演变为一个单纯的假日。

  另外,书中关于各地清明节的风情介绍中,既有上海、天津这些大都市居民过节的场景,也有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清明习俗的展示,还有从文化迁移及嬗变角度对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清明风俗饶有趣味的解读。

  基于全球化的视野,编者审视清明及其深厚文化,充分说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清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蕴含国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道德情怀,而且其所凝结的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人文思想,也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所认同。知恩图报、感念先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操守,纵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清明文化的内在气韵和独特魅力,却可以飘洋过海,深深润泽不同国度人们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清明文化,就是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冯骥才说:“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基,是身份,是标志,更是内核。”清明,作为一个时令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国人温文尔雅的民族情感,体现着国人敬贤思齐的道德追求。每一个清明节来临,都是一次饮水思源的情感教育,它告诉我们,岁月安好,是无数前人负重前行的结果,不忘来时路,珍惜现世美好,才能开拓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