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节能降碳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2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多个地区、多份文件集中聚焦园区降碳——

将高标准打造绿色低碳园区(聚焦减碳 记录转型 (十一))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2月14日   第 19 版)

  专家观点

  “以前在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方面,地方更关注企业和产品,对园区的重视和建设不足。随着工业企业入园率越来越高,若不重点施策,碳排放量必将持续攀升,找到行之有效的降碳路径刻不容缓。反过来,低碳、零碳经济也将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将2025年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作为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之一;稍早前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并将节能降耗改造列入主要任务;此外,云南、宁夏、贵州等地纷纷规划,高标准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园区……

  多份文件、多个地区集中聚焦园区降碳,绝非偶然。园区是我国工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仅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全国1/3左右,由此成为工业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牵住园区碳减排的“牛鼻子”已成为实现降碳目标的重点任务。

  破解高碳之困的迫切需求

  “工业部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则是重中之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吕军告诉记者,园区是重要的工业生产空间和主要布局方式,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超过1.5万家,对全国经济贡献达50%以上。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通过大量走访调研,陈吕军发现,这些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发展阶段各异,对绿色低碳的认识水平也有所不同。“以前在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方面,地方更关注企业和产品,对园区的重视和建设不足。随着工业企业入园率越来越高,若不重点施策,碳排放量必将持续攀升,找到行之有效的降碳路径刻不容缓。反过来,低碳、零碳经济也将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据记者了解,不少园区及所在地面临着降碳难题。例如,鄂尔多斯是一座传统能源城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过去20多年布局了一大批煤电、煤化工、电解铝等产业项目,碳排放随之高速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当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迫切。

  作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宁夏宁东基地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长期处于高位。去年,该基地已将能耗双控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首要任务,下大力气促转型、降能耗、提效率。

  “作为一个高碳化工园区,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采用了行业的先进技术,但园区内部分能源化工项目仍受困于高碳排放,迫切希望找到解决方案。”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人士称。

  除政策支持外,园区降碳更需形成合力

  解题从何入手?陈吕军坦言,这并非易事。“工业园区在我国统计体系中不是独立单元,统计口径多样,缺乏边界清晰、标准统一、可靠透明的数据基础,导致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不统一。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官方公布的园区面积与实际面积相去甚远等现象时有发生,主客观因素交织,共同造成很多园区碳排放底数不清。”

  陈吕军表示,除了2500多家省级、国家级园区外,还有大量中小规模园区,它们对碳达峰碳中和内涵的认识不精准、不统一。园区产品种类多,规模和技术差异大、更新迭代快,加上园内基础设施多样,开展精细化减污降碳面临多对象、多层级、多主体等复合技术难题。“此外,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兼具生产和消费角色,分别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视角核算的排放结果,差异也比较大。”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主任曾鸣认为,加快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是降碳工作的重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技术统筹不系统、系统管理不智能、商业模式不健全等多个难点。具体而言,用户侧低碳转型需面对效率提升、成本节约、低碳绿色等多方面需求,目前零碳园区规划无法充分协调多维需求;零碳的核心在于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综合能源系统,要对“源-网-荷-储”做到统一管理调度,  现有园区管理手段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智能调度;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其推动力,但低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仍缺乏有效模式。

  多位专家还称,降碳更需要形成合力。目前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入园企业、基础设施及园区之间尚未完全形成产业共生网络、绿色供应链,整体运行管理模式有待精细化、智慧化升级,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仍需引导。

  “一园一策”制定降碳路线图

  陈吕军认为,首先要做好核算这项关键工作,制定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指南,形成碳核算统计标准。“弄清园区的碳是什么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园区的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等情况分类分级施策,以地定产、以产见碳、以碳优产。”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总经理张元也强调了因地施策的重要性。“比如,除了煤炭,鄂尔多斯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实现能源供应体系低碳发展的先决条件。鄂尔多斯‘远景零碳产业园’就是基于这一理念,形成‘风光储氢’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未来,生产供暖系统将采用绿电采暖,高炉焦炭炼钢转向绿色氢气炼钢,汽车船舶的燃油系统被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所取代,绿电制氢生物合成技术取代使用化石原料的传统化工,生产出零碳并可回收的材料。相比之下,无锡、江阴这类风光、土地资源不算很出色的区域,以建设分布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储能为主,才能实现区域内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最大化。”

  除了释放自身潜力,数字化赋能也是有力支撑。张元介绍,以远景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为数字基座,园区碳排放可跟踪、可分析、可视化,可实现区域内能耗、碳耗全流程实时统计、精准跟踪和及时预警,构建企业、园区、政府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据此,就能制定“一企一策”节能降耗方案,综合运用各类节能降耗技术和手段。

  “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加速零碳园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曾鸣举例,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可为园区提供有针对性的节能优化策略,为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区块链技术可通过链上加密存储园区企业申报数据,有效监管碳排放、碳资产数据,解决园区企业碳额度分配和清缴难以监督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