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能源金融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A股上市企业跨界进军储能成风尚

■本报记者 董梓童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1月10日   第 20 版)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目光投向了储能产业。

  2021年底以来,新力金融、宋都股份、江泉实业等多家公司宣布进军储能领域,拟通过股权收购、设立子公司或与储能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开展相关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随着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主流厂商纷纷扩张产能布局,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对于新进者而言,不管是在产品、销售渠道,还是技术储备、人才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跨界公司能否取得成功还是未知数。

  股价飙升

  房地产上市公司宋都股份便是跨界“新生”。1月5日,宋都股份发布公告称,拟投资设立浙江宋都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都锂业”),开展储能技术服务、开发、咨询等业务。公司拟投入5亿元自有资金,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6%。

  消息一出,二级市场积极回应。1月5-6日,宋都股份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截至1月6日收盘,宋都股份股价为3.61元/股,较1月4日2.98元/股的收盘价格大涨。

  宋都股份宣布跨界储能后的股价变化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储能的青睐。据第三方平台东方财富网数据,近1年来,储能板块股票涨幅达72.92%,增势明显。因此,储能也被称为2021年A股市场最热的板块之一。

  在券商看来,储能概念股备受推崇是受利好政策影响。2021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随后,河南、青海等省份先后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

  在此背景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据估算,到2021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400万千瓦,开启规模化发展进程,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新玩家不断入局。2021年12月,新力金融宣布,拟收购比克动力,且这一交易事项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宋都股份一样,公告发布后,新力金融股票涨势明显。

  转型新路

  毫无疑问,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跨界储能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江泉实业指出,当前上市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包括热电和铁路专用线运输,主要为江泉工业园及其周边企业服务,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最近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仅为6.82%,收入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单一依靠现有业务难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为了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进行业务转型。

  “目前,国家已将新能源产业列入‘十四五’规划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储能’处在发展快车道。”江泉实业解释拟收购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慧充”)100%股权的原因,并希望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入绿能慧充的公司经营。

  新力金融也在《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中坦言,收购比克动力,是由于公司类金融业务成长性偏弱,亟需寻求业务转型,有利于公司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数据显示,2018-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新力金融分别实现营收5.33亿元、5.18亿元、4.92亿元和3.0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3亿元、0.32亿元、-0.08亿元和8.88万元,总体呈萎缩趋势。

  宋都股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关于新设全资子公司暨对外投资的公告》中,宋都股份特别提及了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风险。2020年及2021前三季度,宋都股份净利润分别为3.52亿元和0.6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滑40.08%、63.4%。

  风险暗存

  上市公司进军储能,是短期利好,还是长期红利?

  对于要进入的新领域,宋都股份也意识到未来将遭遇的多方面挑战。“公司尚未具备发展锂业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资源。公司目前尚未有锂业相关的业务,没有相关的技术储备,没有相关的资源及专业团队。”宋都股份表示,锂业领域属于资源密集型、人才紧缺型的行业,需要的投资成本较高,估值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未来经营可能面临行业环境、宏观经济、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同时,宋都股份补充说,本次对外投资仅系公司新设全资子公司。截至目前,公司尚未明确具体投资项目,也尚未签订相关投资协议。宋都锂业未来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不过,也有不少企业公布了扩产计划。譬如,2021年12月底,宝丰集团储能电池全产业链项目落户宁夏银川,总投资规模超690亿元。不仅是新进入者,现阶段,储能产业正迎来“扩产潮”。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多家锂电池企业宣布未来5年扩产计划,预计新增产能累计将超过2亿千瓦时,单一项目扩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若企业扩产计划顺利实施,未来几年锂电池产能将“井喷”。

  值得注意的是,锂电池疯狂扩产的背后,风险也在堆积。早在2016年,储能产业刚刚进入大众的视野,彼时,一大批投资者纷纷入局—入股、收购、扩产,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少企业被迫出局。而在新一轮“扩产潮”中,跨界企业能否后来者居上,成功逆袭,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