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新能源汽车·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变“危”为“机”才能变道超车(新车评)

■王旭辉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12月20日   第 17 版)

  近期,阿维塔、机甲龙等新能源高端车型扎堆亮相,这是电池荒、芯片荒冲击下,自主品牌逆势而上、加快高端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从长远看,这将有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稳步实现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在市场中占据统治地位,自主品牌给消费者的印象多是低端。随着汽车加快新能源转型,给了自主品牌发力中高端市场的机会。事实证明,自主品牌也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爆发出澎湃的创新力、生命力。据统计,今年10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36%,而主流合资品牌仅为3.4%,相差十余倍,且中高端市场亮点纷呈,表明合资品牌已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落伍”。

  究其原因,一方面,自主品牌没有历史包袱,积极顺应转型趋势,不仅聚焦整车制造,还积极布局无人驾驶、换电站,越战越勇;另一方面,合资品牌“被动”发展新能源汽车,投入少,成本、双积分等面临较大压力。尤为重要的是,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合资品牌体制僵化,缺乏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的抢人大战中处于劣势。

  综合因素导致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一般,应对电池荒、芯片荒冲击失措,销量低迷。相比之下,自主品牌体制机制灵活,尽管销量有所下降,但通过减配交付、确保零部件供应等方式,尽可能缩短用户提车周期,降低了对品牌造成的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半场电动化的竞争中表现不错,与合资品牌拉开了一定距离,但交付量、营收、毛利率等与特斯拉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且合资品牌毕竟积累深厚、实力强劲,新能源转型的后发潜力不可小觑。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断涌现新情况:原材料大幅涨价,且部分依赖进口;“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关键——芯片国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固态电池研发“各自为政”,已落后于日韩等国外企业……自主品牌能否在新能源赛道下半场智能网联的竞争中巩固领先优势犹未可知。

  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是变“危”为“机”。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此前指出,新能源汽车将进入一个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的阶段,更多依靠市场驱动,在这一阶段,特别要强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构筑产业生态。这为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指明了方向——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加快实现盈利;拓展多元合作,培育整车制造、智能化、自主体系组合等综合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330万辆,预计明年将达500万辆,进入陡峭的增长曲线,且这是基于电池、芯片供应短缺和产能限制的预期。在此期间,自主品牌变“危”为“机”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在市场“锤炼”中成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