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城市能源应急亟需加强统一管理

——专访中国矿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许超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27 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能源的依赖性也越大。但与此同时,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城市应急响应与能源应急保障面临重大考验,提高应急能力刻不容缓。

  今年以来,河南、山西等地的暴雨洪涝灾害,以及近期东北地区的特大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事件,其所诱发的停电、停气、停暖等一系列城市能源供应保障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极端天气的影响范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有效提升极端天气下城市的能源应急保障能力,已成为我国当前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这一话题,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许超接受了记者专访。

  极端天气暴露城市能源

  应急管理体系弊端

  极端天气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强、灾害链条长、预测困难、处置要求高等特点。如今年7月份的郑州暴雨事件,在短短时间内经历了几次预警等级的提升,为城市能源风险预警与预案的启动和逐级响应带来困难。

  “极端天气往往伴随着诸多次生灾害,涉及部门众多,不利于城市能源应急的统筹协作,暴雨、暴风雪等持续性极端天气下的恶劣环境对能源应急工作的持续作业与抗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许超说。

  但目前,我国城市能源应急管理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明确的上位法支持,缺乏针对城市自身特性的极端天气能源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以及可操作性的城市能源应急保障条文,严重影响了城市能源应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由于城市在能源应急预案缺乏整体统筹,导致现有预案各主体与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联动不畅,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有所欠缺,极端天气能源应急措施细化不足,气象预警和能源应急响应的启动标准有待进一步量化。”许超分析称。

  能源基础设施“孤岛运行”

  壁垒亟待打破

  就当前城市能源应急实际工作看,大多城市采用“近地取能”措施,供能品种较为单一,总体以石油储备为主,天然气、优质煤炭能源储备不足,只有少有城市建立专门的应急能源储备站。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能源储备量有所欠缺,储备结构不够合理。紧急情况下容易出现城市能源供应短缺,也增加了能源应急运输供应的压力。”许超指出。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与新型能源体系的加速构建,电、热、气等各能源板块之间的耦合越来越强,各地不同种类能源系统与基础设施的“孤岛运行”弊端也愈发凸显。“不同能源供给、储备以及输配网络之间的融合统筹、跨区域能源调度的壁垒亟待打破,否则将极易引发反应滞后和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许超说。

  在许超看来,构建统一的能源应急保障管理部门应成为城市打破能源“孤岛运行”壁垒的首要抓手。“时下,城市应急职能多分散于发改委、能源局、商务局等多个部门以及石油、石化、国家电网等能源企业。机构复杂、协调困难、效率不高,容易产生权责冲突,并不利于极端天气灾害中能源应急的协同合作与统筹调度。”

  需以法治化促城市能源系统

  抗灾韧性提升

  “在极端天气下,城市能源应急首先要解决的是设备损坏所导致的供应中断问题。”许超强调,要根据极端天气发生前、中、后的阶段需求进行详尽考量,充分预设到各类应急场景,实现能源应急“看得见、听得到、调得动”。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完善城市能源应急保障机制,健全能源应急预案体系。”许超进一步指出。

  在许超看来,首先应完善城市能源管理立法,将与极端天气等巨灾相关的城市能源应急规划纳入应急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提升城市能源应急的规范性和保障性;其次,要加强各类突发事件情景下能源应急供给、运输等全流程预案的编制与管理,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应急预案衔接,建立起科学的能源应急管理体制。

  “各地方政府要将城市能源应急体系建设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由政府主导、能源企业为辅的多主体协同能源应急协同保供制度,这是比较迫切的任务。”许超建议。

  如在能源应急物资储备调度方面,可采取政府主导、政府与企业共建的能源储备模式,并完善能源应急区域协同运行机制,加强跨区域省、市等各城市间的能源互济能力,统筹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确保能源供应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在推进能源系统抗灾韧性提升方面,要注重常态与危机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应急响应衔接。“要加大能源应急管理科研投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实现城市日常运行与应急管理的‘平战一体化’,确保在紧急时刻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具备抗损毀和快速恢复能力。”许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