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煤渣暖冬

■汤云明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11月15日   第 24 版)

  我生长在一个小县城,虽说是县城,但在40年前,那里除了县政府机关和小部分国企职工外,大部分是种地为生的农民。记忆里,以前冬天很冷,整个县城只有少数家庭能凭购煤本买煤炭度冬,农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取暖。当时最好的燃料就是山里人用栗木烧成的栗炭,基本无烟,而且相对耐烧,缺点是价格高,因此不能常用。

  那时候,县城边上有一个很大的轮胎制造厂,生产制造需要大量煤炭,自然也就产出了不少煤渣。小城的人都知道煤渣的好处,总会想方设法到工厂锅炉房附近捡拾煤渣,但工厂有安全要求,所以能走近的人着实不多。

  煤渣是工厂废料,却是填埋场地和修路、补路的好材料。很多时候,人们只要看到滴着水、冒着气的一翻斗车煤渣倒下来,就会蜂拥而上,争抢着还可以再烧的焦炭。那些未烧尽的炭块,有的如鸡蛋、洋芋一般大,有的像汤圆那样小,大小刚好可以直接入炉,而且耐烧。

  轮胎厂倒出的煤渣都浇过水,不仅潮湿,还会产生碱性的腐蚀性物质,但人们顾不上这些,争先恐后用手或者耙子翻找,等感觉到手痛了,才发现手指已被磨损和腐蚀得发白。特别是寒冬,大家整双手在潮湿的炭水里寻摸,冻得又红又疼,却舍不得停下来,经常是一车车煤渣倒得像一座座小山,很快就被人们扒平了。

  人群里,有条件的用正规的小钉耙,简单一点的用一根粗铁丝弯成带勾的钩子就上阵了。不管路近还是路远,只要听说哪里倒了煤渣,很快就会聚集一堆人。翻找出来煤渣炭块,拿回家晒干,再积攒起来,做应急之用。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在寒冷的下雪天或者家里需要炖煮东西时,才会烧一炉炭火。等温暖的火烧起来,一家人围坐火炉周围,烧水或者炖腊肉、炖豆子,嘴馋的孩子们还可以在炉子底下放一些蚕豆、玉米或洋芋,很快烤成香喷喷的美食。这样一炉火通常可以烧三四个小时,如果想继续烧,只要用从炉底的箅子上掏出一些灰土,再往炉内加一些炭块即可。

  我家虽是农户,但因为分享了姑母家的购煤本,每月都能买到一些柴煤、焦炭、蜂窝煤,所以捡拾煤渣往往就是补充。

  时隔多年,整个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煤气、天然气以及各种电炊具、取暖器具的普及,人们已经很少靠烧煤炭、生炉子生活,就连柴火灶、煤火炉都逐渐淡出了视野,更加清洁、绿色的用能形式正在装点人们的生活。

  如今,姑母和姑父都已去世多年,但一想起小时候温暖一个大家庭的柴煤、焦炭、蜂窝煤,就会想起他们分享过的温暖和关爱,心中那炉煤火,好像从来也从没有熄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