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新能源汽车·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1年11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芯片自主化时不我待(新车评)

■王旭辉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11月01日   第 17 版)

  “芯荒”仍在发酵。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醒,虽然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状况略有缓解,但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表示,虽然汽车芯片缺口峰值已过去,未来供应将缓慢上升,但传导至汽车终端销售还需3-5个月。持续的“芯荒”对我国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即使未来“芯荒”问题有效解决后,汽车芯片自主化、国产化也必须稳步推进,才能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汽车芯片属于全球性产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汽车进口芯片占比达90%,包括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等使用的关键芯片,全部被国外企业垄断;我国自主车用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不足5%,集中于低端、低附加值领域,多用于简单系统。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需要的芯片数量和种类更多,包括主控芯片、MCU(微控制单元)功能芯片,以及传感器、功率半导体、模拟IC、存储等芯片,如小鹏汽车单车芯片总量约1800颗。

  同时,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快速增长,市场渗透率从1月的7.2%一路上涨至9月的17.3%,且有望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的中长期规划目标。一边是供应紧张,一边是需求不断增长,在巨大商机的吸引下,部分伪造包装以次充好、翻新二手产品的进口假冒伪劣芯片“悄悄”进入国内汽车市场,带来安全等多重隐患。

  有鉴于此,尽快构建国产芯片供应链不仅是现实需要,也是国内芯片企业升级的契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芯片企业的自主研发、产品创新能力还较弱,整车企业缺少使用国产芯片的经验;芯片研发制造的产业链长、步骤繁琐,从产品设计、检测认证到与车辆匹配,需要大量积累,整个流程需要3-4年……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拥有巨大的车用芯片市场,这意味着自主芯片有更多的市场应用、“试错”机会。因此,各方要坚定信心,以更包容的态度促进车企、集成电路、芯片等行业企业跨界融合,联合攻关,推动自主芯片找准切入路径,实现快速起步、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快步迈入2.0时代,即从电动化加快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正如业界所指出的那样,新能源车企决胜的关键是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标志的下半场竞争,无论是动力系统的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还是计算平台、激光雷达、控制器及车载控制系统等零部件,均是汽车实现智能网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皆有赖于芯片的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