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油气·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北斗等信息技术为传统油田赋能,助力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

我国建成首个海上智能油田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10月18日   第 14 版)

  本报讯  10月15日,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一期)项目全面建成投用。该项目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北斗等信息技术为传统油田赋能,实现流程再造,在渤海湾打造了一个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油田,助力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

  据中国海油科技信息部副总经理陈溯透露,到2025年,中国海油将投入24亿元人民币,初步完成该集团范围的智能油田建设。

  据了解,秦皇岛32-6是渤海已开发20年的老油田。中国海油采用先进的技术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油气生产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使这个20年的老油田具备了全面感知、整体协同、科学决策和自主优化等显著的智能特征。

  通过物联网技术,2个足球场大小的油田生产平台上安装400余个智能摄像头、26000多个数据自动采集点,24小时实时获取生产数据。

  这些实时的生产数据,汇总形成大数据湖,从而实现预警诊断、主动优化和辅助决策等智能化管理。

  “比如对原油主机、电潜泵、原油外输泵等关键设备,依靠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可以做到风险故障事前预警,维保策略根据大数据优化,能把设备维修总成本控制到最优,全面提升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性。”秦皇岛32-6智能油田项目组组长林杨表示。

  同时,秦皇岛32-6还配备了智能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应用UWB定位、AI人工智能识别、角位移感知等技术,融合三维数字引擎实现海上平台人员精准定位、视频智能报警、风险分级管控、应急状态联动,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漏洞自动报警,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

  “比如人员在生产区吸烟、不戴安全帽等不安全行为以及发生人员跌落等紧急情况,系统都会自动报警。”秦皇岛32-6作业公司总经理姜安介绍。

  林杨进一步介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赋能的智能油田,可降低操作维护成本5%-10%、提高生产效率30%,减少用工20%。

  据介绍,作为行业内的开创性示范项目,该智能油田管理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组总计编写了130多万行代码,形成了8大核心技术,构建了100余组算法模型,开发了1600多个业务功能点,涵盖了生产运行全业务链条,项目获得29项知识产权。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