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油气·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显示:

服务降碳目标,天然气仍需“爬坡过坎”

■本报记者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10月11日   第 14 版)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政策环境研究所、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等四家单位联合发布《中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天然气产业经历跨越式发展,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初具雏形,相关基础设施和市场主导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轨道。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天然气高重量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亟需政策和技术进一步扶持

  《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天然气定位意见不一,天然气究竟是主体能源还是过渡能源,如何发展亟需明确。产业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纵观此前的天然气发展政策,《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升级为“逐步把天然气培育成主体能源之一”,天然气发展地位日渐巩固。然而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产业发展如何为最终实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引发热议。

  近十年来,天然气利用政策几经修订,但因政策调整节奏几乎总是滞后于市场变化,以及天然气冬季供应紧张造成普遍的“气源焦虑”,政策在培育用气主体、引导市场预期等方面效果不佳。工业、化工和发电领域的利用政策在鼓励和限制之间“左右摇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由于缺乏发挥气电灵活和清洁低碳优势的鼓励政策,燃气发电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田磊指出,我国实现碳达峰之前,天然气仍将是国内能源体系碳减排的重要抓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是替代煤炭、石油的主要能源之一。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桥梁”,消费量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峰。

  除政策问题外,天然气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有限,科研体制机制仍存在深层次问题。相关企业未来高效勘探开发低品位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水油气资源尤为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表示,目前油气田“难动用储量”,迫切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装备。部分通用技术尚未突破或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非常规资源专项勘探开发技术也存在短板,部分渗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有待攻克。

  产业链协调性有待提升

  《报告》指出,国产天然气从供应到需求与产业链从规划到建设运行的整体不协调问题突出。

  近十年来,受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市场发展预期不明等因素制约,天然气产量增速始终未能实现与消费增速同步。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为12.1%、产量增速为7.3%;“十三五”期间,消费增速为11%,产量增速为7.4%。随着难动用、未开发资源在探明储量中占比持续提高,天然气开发周期拉长、成本升高、对稳产增产带来严峻挑战。而且在天然气产业规模扩大、市场主体增多的大趋势下,产业链各环节规划建设运行所需协调的范围更广、对象更多、事项更加复杂。

  同时,天然气管网建设与运营的协调性不高,储气能力不足仍是制约稳定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中,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天然气协调发展的短板。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3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规模仅有11万千米的主干管道,而美国8320亿立方米的消费规模对应超过50万千米的主干管道。2020年我国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只占天然气消费量比重的4.4%,与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且城镇燃气企业因资金、技术、成本等原因,终端消费环节的储气能力建设进度明显滞后,未能按期实现2018年国务院提出的“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储气能力”的目标任务。国家管网与燃气企业的天然气管道统筹协调有待加强。

  由于天然气产业链发展不协调,导致天然气各区域天然气消费不均衡、城镇燃气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报告》指出,目前,城乡间天然气消费不平衡,农村地区燃气普及率有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偏低,价格承受能力更差,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也更低,天然气用不上、用不起,燃气发展相对城镇而言处于较低水平。

  绿色发展面临挑战

  作为目前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天然气服务降碳目标的作用仍待进一步发掘。

  一方面,天然气在交通领域发展较为缓慢,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亟待加强。其中,天然气车船产业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对公路、内河货运领域大气环境防治的应有作用。天然气车船规模总体偏小。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LNG重卡保有量为58.2万辆左右,仅占全部重卡数量的7.2%;LNG动力船舶290余艘,约占内河运输船舶数量的0.3%,LNG车船规模较国内车船市场总体而言,占比明显过小。

  对此,《报告》认为,投资运营成本较高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产业链各环节基础薄弱、配套设施落后、现有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过高、船东和车主积极性不高等是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目前每年约有占全球产量7%的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被泄漏到大气中,对环境和经济造成双重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天然气是否属于清洁能源的争议不断,甲烷排放管控问题已成为制约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瓶颈。甲烷排控体系有待建立。

  《报告》认为,长期以来,主要由企业对有经济价值的大排放量天然气放空行为进行管控,对大量分布范围广、单次排放量小的放空与泄漏行为缺少有针对性地排控措施。目前仅有较粗线条的核算方法,核算结果也只停留于整体估算尺度上,管控制度尚不完备。控制甲烷排放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不足,当前使用的排放核算因子颗粒度过粗、参数更新不及时,缺乏对各类天然气企业排放量的具体测算,无法指导形成相应的排控计划。

  《报告》建议,未来,应加强对甲烷排放管控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和顶层设计,对重点薄弱环节重点攻关,实现甲烷深度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