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2021氢能产业发展论坛特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9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1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发言摘编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9月06日   第 07 版)

  协鑫集团董事长 朱共山

  持续推动氢能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将有30%的电力专用于生产“绿氢”及氢的衍生物,例如氨燃料电池和甲醇燃料电池等。虽然短期内,氢能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链方面还有一些瓶颈问题要破解,但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切入氢能源黄金赛道,发展氢产业的时代风口已经到来。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在能源转型中的地位和比重正在不断上升。随着科技进步,国家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光伏发电正从高价走向平价,从平价走向低价,推动“硅-光-氢”新组合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通过光伏制备绿氢,实现源头减碳化、过程清洁化、下游工业应用端降碳化。

  到2025年,中国60%地区的光伏上网电价将在0.13元/千瓦时左右,风电也可以把度电成本控制在0.15元左右,储能度电成本将在0.20元以下。2028年左右,中国光伏低价上网地区或实现绿氢和灰氢同价;到2030年,绿氢在大部分地区逐步替代灰氢,在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电解氢将占到氢气供应的70%以上。

  现阶段,我国绿氢项目近40个,大多集中在西北、华北地区。近期,内蒙古也启动了光伏制氢+治沙、管道输氢和绿氢低碳冶炼一体化项目,这也标志着绿氢带动沙漠变身“聚宝盆”即将成为现实,协鑫也将深度参与其中。“十四五”时期,在西部地区利用沙漠、戈壁滩资源,打造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大规模风光耦合制-储-输-用氢能源综合系统,将会十分普遍。

  氢能的发展随着“双控”“减污”“降碳”的力度加大而越发得到政策支持和各地的青睐,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也将因此成为中国燃料电池发展的元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氢能及储能作为未来产业进行前瞻规划,国内多个省份将氢能纳入“十四五”规划,20多个省区相继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

  到“十四五”末,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规划建设加氢站800座,氢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5-10万辆。氢气储运、管网建设将持续突破,加油、加气、加氢、充电四合一的复合型车港将成为常态,氢能公交、氢能大巴、氢能网约车开始应用示范,重型卡车、码头牵引车等出现氢能替代,氢能冶金、低碳冶炼等,将成为钢铁企业的主动选择,可再生能源制氢将以主要贡献者的姿态推动经济社会深度降碳。

  协鑫集团从“十三五”末开始,就一直低调地孵化氢能产业。面向“十四五”,聚焦碳中和,协鑫已正式将氢能列入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与目前已成熟掌握并大幅量产的FBR颗粒硅,以及很快就将量产的钙钛矿等一系列颠覆性硬科技一起,以风光储充氢、气电氢一体化的模式,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7月底,协鑫正式发布了“蓝绿同行”的氢能战略,并与中建投、建银国际共同发起设立氢能源基金,协鑫将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与西门子、中船派瑞氢能、国家电投等上下游企业联手,到2050年规划建设40万吨绿氢的生产和供应、3大研发基地、6大产业基地及100座综合能源站,同时我们也在规划建设协鑫绿氢科技产业基地,包括制氢工厂、研发基地、零碳氢能小镇以及绿氢走廊等。

  (赵紫原/整理)

  

  德勤中国财务咨询氢能行业合伙人  林承宏

  零碳化的世界需要氢能经济

  未来可能因为碳中和的原因形成新的规则,新的国际秩序,碳中和注定是大国博弈的新战场。国内新能源行业重金押注的同时,从产业链到市场,也面临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实现能源成功转型和未来零碳化的世界,需要政策、技术、市场三管齐下,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力,依靠技术创新、政府领导、市场引导,再加上商业力量,共同创造氢能经济。

  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未来会往零碳过渡。这个过程中,通过电气化转型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电气化的路径非常明确,到2030年后,电力的能耗将占30%的比重。但跟燃料对比,电气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不同应用领域要达到降碳效果,还需要依靠可持续燃料的发展,氢能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制氢环节,绿氢是可行的方案,但目前氢能市场急需政府的支持,因为行业相对复杂,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氢的下游覆盖广泛,从工业原料、电力生产、移动出行到建筑都有氢的发力点,未来可以通过绿氢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比如一般大众消费品,是否能够通过使用氢这样的能源媒介来降低碳排放?

  氢在发电行业有巨大潜能。例如通过电解水制氢,使盈余的电力进一步储存,储存之后达到峰值时让它反向生产出电力,再进行分配。

  出行行业相对成熟,可能更多侧重于卡车、公交车、商业用车。未来在空运方面是否能够把氢作为燃料进一步使用?这也是目前在空运甚至航运方面唯一比较可行的脱碳解决方案。

  从中国氢能发展来看,我们见证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在氢能各个发展环节上,都有进一步的政策细化,不管是制氢、储氢还是加氢方面,都有相应布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的积极性高涨,氢能产业在接下来的以奖代补、城市群的补贴方案当中也会被有效推动。

  至于产氢的路径方面,前期还是会有部分灰氢作为过渡,到后期会比较偏重蓝氢,以中国目前的工业实力,可以快速踏入绿氢领域并弯道超车。预估到2030年,绿氢的技术成本基本上已经可以跟蓝氢持平,到2050年绿氢成本甚至会优于灰氢。长远来看,制氢成本取决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位置,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西北地区。

  从政策角度讲,世界各国有一定的分化,有些国家基于地理环境属于需求国,有些是全产业链及技术带动国,有些是专门负责供给,特别是沙特或北非的国家,未来肯定会是产氢的重心。

  世界上已经有数个百万千瓦级别的绿氢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不是由一家公司独资完成,而是数个联盟各司其职,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氢能大规模发展要克服四个非常重要的挑战。第一,在政策方面是否能够把资金用在有效及高回报技术研发上。第二,在成本效益方面是否有清晰及明确的成本降低路径。第三,在复杂的生态环境及系统方面是否能够跟不同国家、企业合作,创造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四,在法规及标准化上有比较明确的指引,让企业更好发力。

  (李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