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能源规划与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的协同谋划,是“多规合一”的具象化实践,可以为特色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城区、县城乃至城市、城市群等空间布局更优化、资源配置更合理、管控治理更精准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助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区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载体,包含特色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城区、县城乃至城市、城市群等多种形式。其聚集了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具有人口密度大、产业集聚性强、用能形式多样、负荷密度高等特征。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各种形态特征的区域正在逐步开展各自辖区内的各项规划,能源规划作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前的关键一环,是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和实施的重要决策依据。各层级区域管理者对能源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协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能提前制定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定位并能够长期有效执行的政策或方案。
能源规划与区域整体空间规划存在紧密联系,能源基础设施的布局由区域位置、地块布局、地块性质、社会生产生活的聚集程度等相关约束条件所限定。传统意义上,煤、油、电、气、热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布置、传输和使用往往安排在空间规划之后。
“双碳”目标导向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能源新技术的应用、能源系统配置的合理性往往要求空间规划在设计之初就能朝着合理、协调、节能减碳的方向发展。因此,无论是在规划前期设计层面,还是在规划后期落地层面,能源规划与空间规划相互间都存在着布局更紧凑、功能更融合、形态更协调等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实际需求。
各种特色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城区、县城等区域的空间规划在启动时,就可考虑与能源规划携手并进,在更合理地考虑好能源供应方式、能源传输布局、能源技术路径等的基础上设计更美好的城市面貌、更完善的城市功能;而能源规划在与空间规划的配合统筹下也要更细致地考虑区域之间宏观能源资源的调度和平衡、区域内部微观或中观层面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和容量配置的合理性。
产业规划是区域内重大产业项目和投资的主要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的整体用能方式和用能结构,产业用能方式也会由于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出现而进行转变以适应更节能、更低碳的新要求。
在各种特色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城区、县城等区域,产业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能源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区域在定位自身产业发展时应与区域能源规划紧密协同,以选择“双碳”目标背景下更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配置、容量配置、传输配置和技术路线等,同时也可在区域内适时推动如太阳能、风能、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能源大数据、绿色建筑、综合能源服务等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实践应用,推动自身产业用能方式升级、优化产业用能结构。
当前,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类别,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创新空间广、产业链条长、经济拉动潜力大,在各种特色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城区、县城等区域都有其发展和应用的巨大空间。
新能源产业是连接能源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在推进区域内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促进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在能源规划与产业规划协同期间,可作为区域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重点考虑的新高地,更完善的能源规划使新能源产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应用空间,更合理的产业规划让能源规划能朝着效率更高、排放更低、技术成本更优的方向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带动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带来了资源和能源供给的不足、温室气体排放日益增长等问题。区域形态多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区域的能源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协同谋划,是“多规合一”的具象化实践,可以为特色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城区、县城乃至城市、城市群等空间布局更优化、资源配置更合理、管控治理更精准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助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供职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规划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