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油气·产业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8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十四五”我国炼油业面临三大挑战(专家有话说)

■费华伟 高振宇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8月02日   第 13 版)

  “十四五”期间,我国炼油行业正处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该行业尽管仍是我国交通等领域主要的燃料来源,但仍面临着宏观政策调整、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等挑战。

  首先,炼油行业低碳转型任务较重。炼油行业既是能源生产者,也是产生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行业。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中国石油加工转换、炼焦及化学制造业年能耗5.6亿吨标煤,对应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占工业部门排放量的27%。石油加工环节实现低碳转型任务较重。

  其次,炼油能力过剩形势较为严峻。“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将有多个千万吨级炼厂建成投产,预计净增能力0.96亿吨/年,2025年炼油能力将达9.8亿吨/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考虑到需求及出口空间,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至少过剩1.6亿吨/年;再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推进炼油项目以满足自身需求,或加大成品油出口置换原油出口,我国炼油能力过剩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全球炼厂被迫停产或提前检修,疫情结束后,全球炼厂恢复正常生产且检修明显减少,未来全球成品油供应有望继续增加,成品油贸易竞争的加剧也会使炼油毛利在低位徘徊。

  再次,炼油格局重塑,市场竞争加剧。“十四五”期间,民企仍有数个世界级炼厂将建成投产并淘汰部分落后产能,预计到2025年,民企炼油能力将达到2.94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能力比重升至30.0%。其中,民企有5家千万吨级炼厂合计产能1.5亿吨/年,占民企总炼能的51.0%。若民企“十四五”期间新建成项目均能获得“两权”,2025年民企原油非国营贸易允许量有望达到2.8亿吨。同时,外资也在大规模进入中国加油站经营领域,更为活跃地参与市场竞争。这些都将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部分规模小、低效益的企业将不得不关停,部分新建项目或将延期,甚至不排除少数大型炼厂因经营不善而暂时陷入困境、我国炼油格局洗牌重组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由大转强、由粗放向精细,踏上全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首先,要坚持转型内涵发展,在做好产能置换、装置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功能化化工产品。其次,要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把攻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作为不二的战略选择,充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有针对性地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炼油、乙烯、芳烃全流程全产业链自有技术。再次,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装置的同时,突破一批高效节能、安全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最后,要坚持数字智能发展,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新机遇,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工厂,形成传统行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

  (作者均供职于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