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电网·产业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8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截至7月中旬,11个省级电网负荷创新高,电网进一步承压——

高温导致电网超负荷运载?

本报记者 韩逸飞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8月02日   第 22 版)

  核心阅读 

  天气因素仅是电网超负荷运载的导火索之一。近年来,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让部分电网线路的承载负荷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现存电网柔性和弹性不足,资源优化调度能力欠缺,也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今夏第一波用电高峰已经来临。根据统计,截至7月中旬,11个省级电网负荷创新高。国家能源局7月28日披露,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已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7月14日全国日用电量刷新历史纪录,达到271.87亿千瓦时,比去年夏季的最高值增长超过了10%,相较于今年初的极端寒潮天气情况下用电量增长也超过了4.7%。

  高温之下,电网也面临着超负荷运载的考验。

  供需偏紧让电网承压

  数据显示,为保障高峰时期用电,国家电网加大跨区送电力度,最高峰时段跨区送电容量首次超过1亿千瓦。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朱伟江表示,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叠加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造成了7月中旬以来用电负荷出现明显上升,形成了今夏第一波用电高峰。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许家瑞告诉记者,夏季通常是电网负荷最大的时段,而今年6、7月以来,副高势力异常偏北、偏强,我国多地的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且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安全生产压力集中。

  “整体来说,副热带高压、台风等热带系统相互作用复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可预测性较低。若未来我国持续出现长时间高温天气和极端暴雨天气,则电力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加之今年电煤供应紧张、价格持续走高,电力平衡将进一步趋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许家瑞说。

  实际上,天气因素仅是电网超负荷运载的导火索之一。一位电网系统退休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随着各类电厂的大量建设,以及城市人口的大规模聚集,让部分电网线路的承载负荷压力越来越大。

  “对电网建设的长期投资不足,必然会影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电网的超负荷运载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旦发生事故,将导致巨大损失。”该专家表示。

  是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

  7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金贤东透露,随着全国气温不断攀升,空调用电快速增长,全国用电负荷和日发电量持续攀升,7月上旬均已经突破去年夏季峰值,局部地区高峰时段供需出现偏紧。

  许家瑞认为,不可否认极端天气与夏季空调用电高峰叠加所造成的影响。“主管部门正积极推动电网企业深化电网供给侧的改革。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电网企业将持续跟踪用电负载情况,细化与滚动式调整应急保供方案,以应对突发性的过载断电事件。”

  一位发改委专家表示,个别地方存在电网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问题。“电网建设从选址开工到线路送出、电缆敷设,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当前,个别地区的电网改造工程还在路上,这增加了停电的发生概率。”

  上述电网系统专家告诉记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需高速增长,而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点建设。“电网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瓶颈,而且超负荷运载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电网建设滞后,导致大量窝电,一边是超负荷运载,一面是有电送不出去,使得能源和资源无法发挥出最好的效益水平。”

  “对于直流输电来说,直流的大导体本身就是一个高耗能器件,易损性极高,在长期超负荷运载的状态下,将加速变压站疲劳运载,极易出现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一个点上的问题,一旦失控,很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业内相关技术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无论是窝电、缺电,还是电网超负荷运载,不仅体现在硬件上的问题,更体现在软件,即调度和控制能力上的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不是单纯投资建设硬件就能解决,而是要改变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使其更具柔性和弹性。

  亟待提升电网资源调度能力

  “现阶段全国建成特高压输电线路已达23条,‘西电东送’平均日规模接近3亿千瓦,2020年全年跨省跨区送电量达21492亿千瓦时。这在技术层面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许家瑞认为。

  上述电网系统专家表示,缓解电网超负荷运载现状,长期来看,就要加速输电线路构建成网。这需要从规划落地到建设实施统一协调,并且需要较长的周期。

  “短期来看,要着力提升电网资源优化调度能力。加快推进重点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和配电网升级改造,帮助电网企业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充分发挥跨区跨省通道输送能力,利用各地负荷余缺差异,组织开展电力交易。”该专家强调,“要同时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电化学储能开发建设,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提高电力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