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新能源汽车·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产业链重构是摆脱“电池荒”的机遇(新车评)

王旭辉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7月26日   第 17 版)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不久前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客户最近催货“让他快受不了”;特斯拉CEO马斯克直言,电池“供货商给多少,特斯拉就买多少”;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新能源车企不约而同提及,电池供应将成为下半年的“瓶颈”……“芯荒”尚未缓解 ,“电池荒”又突然来袭,各方围绕动力电池的争夺战愈演愈烈。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需求急速扩张,再加上行业对电池需求量的预判与现实供给能力差距大,加剧了本轮“电池荒”影响。究其原因,汽车产业从“链式关系”向“网状生态”重构的过程中,未实现协同发展。同时,无论“芯荒”还是“电池荒”,均表明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过去争补贴进入争资源阶段,意味着产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对此,笔者认为,汽车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通过寻找多元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掌握资源主动权,这事关车企存亡发展,也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进程。

  众所周知,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是最大变革之一,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也就是说,过去燃油车时代争夺的资源主要是石油,随着我国能源行业加快清洁替代、新能源占比提高、自给能力增强,未来新能源汽车主要争夺的将是锂矿等动力电池资源。

  其实,随着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各方均预判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增长空间,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尝试延伸产业链,抓住“风口”,但同时也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

  一方面,虽然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官宣扩产,但却面临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整车厂纷纷谋求自建电池厂,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可能出现技术不成熟造成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革新似乎成为赢得竞争的不二法则,但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等拥有诸多优点的新一代电池短时间内难以量产并商用。当然,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不失为一种原料供给来源,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但却缺乏落地细节,一时难以奏效。

  怎么办?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不仅客户结构要实现多元化,供应商也要多渠道开发,并尽可能掌握上游锂矿等资源;车企在电池供应上也不能一条腿走路,有两条以上供应链会更好,如要自建电池厂,最好掌握电池核心技术,以及具有锂矿资源或回收技术等电池产业链其他优势,这样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抗风险能力……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是挑战更是机遇,行业借机构建“网状生态”的产业链,才是摆脱电池、芯片等“卡脖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