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太远理工大学环保产业创新研究院、山西科城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太原举办发布会,联合发布煤控研究项目成果《山西省“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研究:碳达峰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双目标下的山西减煤路径》(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从实现碳达峰和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两个维度探讨了山西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中长期目标,给出山西省“十四五”煤控目标建议、减煤路径和重点行业减煤举措。
2025年消费总量控制在3.2-3.4亿吨
在太原理工大学环保产业创新研究院教授袁进看来,山西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面临严峻挑战。
“2020年山西省人均GDP位居全国26位,但全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人均碳排放量和万元单位GDP(现价)碳排放强度位居全国第四。”袁进指出,“山西‘十四五’期间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支撑全国能源供应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还要同时面临应对气候变化和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双重压力。为确保同时满足碳达峰和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求,建议山西省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2-3.4亿吨。”
而对于这一煤炭消费量控制目标,也不乏质疑的观点。
“我认为至少未来十年,山西的发展还是离不开煤、焦、钢等传统行业。既然要求2030年实现碳达峰,为什么要从现在开始就减少煤炭消费?”有与会专家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山西的碳排放有80%来自于发电、焦化、钢铁行业,到2025年煤炭消费能不增长就不错了,怎么降到3.4亿吨?应该准确、全面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立足山西实际,制定符合山西实际的煤炭消费控制目标。”
山西“十四五”到底要将煤炭消费控制在什么样的水平,各方观点不一,但转型替代的大方向已经敲定。今年4月发布的《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已提出,山西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开展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稳步推进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煤电、焦化行业节能空间大
《报告》指出,煤电、焦化两行业是山西煤炭消费关键行业,在低碳发展引领下,应以提升能效为根本,紧抓基础行业的绿色转型。
针对煤电,《报告》建议对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实施综合性提效改造,提高入炉煤品质,优化电量结构和调整运行方式,深挖供热供气潜力,促进“十四五”期间供电煤耗累计下降8-10克/千瓦时。
同时,《报告》建议焦化行业从控制焦炭消费绝对量、全生命周期角度挖掘焦化节能降耗潜力两方面展开工作,争取2025年产能控制在1.1亿吨以内,并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推动焦炉装备大型化等。
对此,山西省电力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任高表示赞同,并指出:“山西清洁能源资源上已没有明显优势。风电、光伏起步比较早,占比在全国较为靠前,但目前新项目选址已非常困难。相比之下,节能方面山西的空间很大,节能也将成为山西下一步减碳的主要手段。”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占军说:“我们判断在2025年以后,焦炭的产能将随着钢铁产能、消费的逐渐下降而下降,到2030年可能会下降30%-40%。我国的炼焦水平在世界范围处于前列,山西焦化行业的技术在我国处于最高水平。协会已成立‘双碳前期工作组’,下一步将重点关注焦化行业全流程优化,并梳理目前成熟的减排技术与手段。”
“减煤”与发展需综合考量
实际上,山西煤炭产量一直处于结构性调整当中。根据统计,山西“十三五”期间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57亿吨,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退出总量全国第一,力度可谓不小;但与此同时,山西在2020年又以10.63亿吨的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7.7%)重新成为全国产煤第一大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室主任阳平坚直言,山西当前煤炭消费量占到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火电为主的电力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不仅山西发展与煤炭关系紧密,国家整体发展也需要山西煤炭提供支撑,这些都使得山西煤炭消费难以下降。”
《报告》显示,2019年,山西约58%的煤炭、79%的焦炭和30%的煤电用于外调,相当于每年约三分之一的煤炭消费用于外输电力和焦炭生产,外需增加也将拉升山西减煤压力。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姚西龙告诉记者:“调研中发现,山西省内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有60%-70%来自于煤炭及相关行业。减少煤炭消费后财政缺口如何弥补、财政对产业转型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综合考量。”
对此,《报告》提出,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机制,结合地区间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减煤潜力等方面差异,为不同行业、单位确定区域用能、用煤总量控制目标,并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建设、保障能力,通过价格机制等鼓励煤炭消费压减。